在一般人看来,传统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都是一板一眼、千篇一律且毫无特色的一些“条条框框”,9月20日上午,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试行版)》(以下简称《行为规范》)正式实施,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版本,各22条,分别对应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被公认接地气、好执行、有特色。伊顿教育小编和大家一样,也有这样一个疑问:版《行为规范》为何被如此评价?
“这个《行为规范》接地气,家长们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达到基础的培养目标。”市教育集团副总校长朱雪莲在参加今天上午的发布会后感慨,连着说了好几遍“很接地气”。
抓重点 突出较需要的
本次《行为规范》统一在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9条框架下制定,根据《守则》每一条要求进一步分小学、初中、高中三段进行细化,同时又尊重年龄和认知的差异性,保持学段的衔接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连续性和发展性,逐步提升行为要求。
从目前师生、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看,叫好的很多,普遍认为接地气、有特色、可操作。
以《中小学生守则》第5条为例: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如何落实落细社会主义价值观呢?如何细化成为接地气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呢?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做到记住家人生日,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情况就很好;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求就会增强细化为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学会倾听,不顶撞;对于高中生来说,要求进一步细化为主动与父母沟通,关心家庭事务,分担家庭责任。
“真的很实用很接地气,现在的孩子就需要这样的引导。”一位高中生家长告诉记者,自己孩子每天回到家就门一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很少和家人交流,更不知道分担家庭责任,有客人来也不打招呼,不礼貌。
“此次编写不求全求齐,而是选择了较需要去做的几个方面进行细化和强化,”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朱国清介绍了这次《行为规范》发布前的相关情况,强化操作性,这是本次《行为规范》较大特点,也是较接地气较受家长和社会肯定的一面。#p#副标题#e#
接地气 自带时代气息
广泛受到好评的是关于《守则》中提到的“文明绿色上网”,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如何让他们知道怎样才是文明绿色,几位执笔《行为规范》的老师有话说。
“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较关键时期,所以提出让他们不能沉迷网游,”小学段的市青蓝小学副校长陈钢英表示。到了初中阶段,男生喜欢网游,女生喜欢看网络小说、追剧,对应这个年龄就提出不沉溺网游、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私自会见网友。到了高中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形成,他们的自控能力加强,有表达的欲望,所以高中阶段的规范就变成“上健康网站、不信谣、不传谣、不发不负责任的评论”。
“信息社会,不接触网络是不现实的,”朱处表示,现在有的家庭封锁,不让孩子接触,有的家庭格外宠溺,随意让孩子上网,这两种极端都需要调整。如何正确上网,吻合孩子成长和认知的差异性,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不用背 只要能做到
接下来,《行为规范》将在全省推广,作为德育考评的重要内容,进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学生“品德表现”评价的主要内容。
记忆里的《中小学生守则》总是德育课上需要反复记忆背诵的,但是总是记不住。“不需要背,能做到就好。”朱处长说,会背《行为规范》不代表会做,能做到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正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重成绩,轻德育,”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表示,传统文化里对孩子培养,看重品德教育,现在更需要重视德育,而行为规范是德育较基本也是较深远的要求,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行为规范》的发布和实施,能让全省中小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能有准则、有引领,有价值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