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什么呢?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是一个贬义词,但是这里的“不器”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不成器的意思,这里的不器指的是不受于的事物的限制,讲究的是圆滑通融,也可以说是八面玲珑。孔子说这句话的本义是什么呢?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懂儒家思想的那种观点呢?一起来探讨一下。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子曰: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本章主要讲孔子主张的“德政”,即君子如何辅佐君王,教化和统率万民。
说白了,就是孔子教弟子们如何做官,如何治理老百姓。
何为“君子”?
这里的“君子”,即孔子眼中的“仁德之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呢?
在先秦之前,君子指“君王之子”。君王是天子,君若父,黎民若子,君子也就是君王统率之下的普通人。
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君子”逐渐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挂钩。孔子宣扬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于是君子的称谓,就用来指代那些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成年男子,成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化身,甚至近于圣人。
君子仁而爱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小人形成鲜明对比。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定义,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仁”是儒家思想的,也是君子毕生修养追求的目标。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语出《论语·宪问》。
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君子需要具备三种人格特征:仁、知、勇。作为君子,首先尚仁,达知天命而不忧;其次尚知,充满智慧而不惑;其三尚勇,果敢坚决而无畏。
除此之外,还有君子三畏、君子五耻、君子九思等标准。按照儒家设定的标准,能够达到君子水平的人少之又少。
孔子这样的苛刻要求,对后世之人的人格培养与精神追求起到了积极影响的作用。
何为“不器”?
“君子不器”中的“器”,指器物。《易·系辞》:“形乃谓之器。”
“器”就是“形”,那什么是“形”呢?形状,就是事物的“相”,也就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样子,事物外在的,可触摸的形状。比如,相由心生这个词中的“相”,就是这个意思。
“不器”,就是“不形”、“不相”。玄学中,有“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即对事物原理的两种相反的分析方式。
孔子注“易”,儒学中的很多理论其实来源于古代经典《易经》。《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思想被儒家继承,在后世发展成为玄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什么是“形而下学”?简而言之,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所谓的“道”,是根据某种规律来推导万物的本性,想什么是什么,谓之“唯心”,也就是“形而上学”。所谓的“器”,是根据万物的本质来总结出某种规律,见什么是什么,谓之“唯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是“形而下学”。
在古代,从春秋时期的儒学一直到宋朝的理学,推崇的是“形而上学” 即所谓的“道”。认为只要悟透了某一种规律,就能通达万物。
所以“君子不器”中的“器”,本质上是指与“道”相反的“器”,也就是形而下学,唯物主义。
理解了以上的意思,无论是“不器”、“不形”还是“不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就是说,君子不能犯形而下学的毛病。应该致力于对“无上大道”的追求,而不是囿于某一事,某一物的看法或见解。
君子不器,即君子要圆融通达,知会大道,而不是拘泥于一事一物,偏隘狭小。从个人修养和品德上来讲,这句话是劝导人们要开阔胸襟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