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之一,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上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些的价值观较早是孔子提出并传播,也是孔子做了很的定义。流传到今天,虽然不能与古代的一些所尊崇的文化相互比较,但是每一个时代的理解都是符合当下的社会现状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仁义礼智信,以及股阿奴其真正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人较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他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人,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教人如何做人,做君子做圣贤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学说就是人学,就是伦理学,就是教人如何成圣的学说。
所以,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就为人制定了理想人格,就是我们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和圣人,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而理想人格到底要包含那些品德呢?
孔子认为,人较美好的品质和较应该有的品质就是仁,仁就是爱人,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儒家希望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孝,然后再爱其他的人,构建一个温情脉脉的大同世界。
孔子还强调义。如果说仁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话,而义则是对人的外界外在的规范。因为,义是宜的意思,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义对我们的要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义的事情我们需要去做,而不正义的事情,我们不能做。这也是孟子的思想的。
第三是礼。孔子认为,仁是亲亲,而礼是尊尊,也就说社会的等级规范。因为在阶级社会,需要有规范,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这三条是孔子关于人的伦理学的。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二号人物亚圣孟子,在他的性善论的论证过程中,提出了仁义礼智根植于心的理论,就在孔子的基础上,为后来的儒家的人生的五常,加上了第四条,智。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在这里,孟子所说的智,其实就是是非曲直和善恶的判断之心。如此,后来的儒家五常,有了第四个。
西汉的大哲学家董仲舒,对孔孟的先秦哲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改造,从而也让先秦儒家思想,越来越远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儒家哲学。董仲舒特别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别强调信,就是诚的意思。这个诚,并非说人要老实,而是一种心与外界合一的状态。
综上,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也是中国人的理想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