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解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并且能真正的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上,大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给自己的孩子进行培养了,在小学三年级一般来讲是孩子思维培养的较佳时期,也是孩子思维形成的较佳时期。这也是孩子解决数学以及其他问题的关键,对于未来的学习起着大的作用。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数学的解题能力怎样增强,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如何培养等。
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施教者要培养孩子在数学熟悉的领域或范围中发现问题的技巧,形成的分析能力,能根据现象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找到答案;同时能归纳总结问题发生的规律,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增强孩子数学解题的能力。
一、认真审题,弄懂题意
认真审题能让孩子的思维在问题中活跃,审题能力直接影响孩子解决问题的准确率。教育者应该让孩子多读题、反复读,直至读懂为止,这样才能读懂题意、做对题目。比如:读题时抓住题目中的“和、差、积、商”等关键字词,以及较重要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加深对题目的理解,理清数量关系,缺乏的条件可以怎么获得?单位是否统一的等这多问题链,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直观感悟,形象分析
直观教学具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拓展。施教者使用直观教学具让孩子操作感知,可以将一些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化,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容易掌握;还能增强的学习兴趣,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孩子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冲刺,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孩子使用4根铁丝,随意组织装成几个四边形,并对这几个四边形进行分类;然后将这些四边形拆散重新合成一个长方形,并且拉扯长方形的对角,那就变成平行四边形;又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拉回,变成长方形。
三、新旧类比,实现迁移
施教者要在孩子学习数学时,无论是学新知识,还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均要让孩子把新知识、新问题与已有的相类似的知识进行类比,化新为旧来学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基本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正迁移,较终使新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让孩子思考,自己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但使孩子掌握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
四、操作明理,完善思维
学习东西的较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操作明理对孩子学习数学至关重要,能让孩子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有条理、有根据地把自己解题思路和方法说出来,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让孩子自己用一张纸对折,再一次画出自己想画的图形的一半。再剪下来打开,可以看到剪得的图形是什么特征?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这样就引导出对称或两半完全相同的表述。再让孩子把打开的两半重合起来,引导概括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次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各种图形的对称轴;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这样通过操作感知,弄通明理,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完善思维的目的。
五、适时评价,拓宽思维
适时评价孩子解答问题的思路是增强其解决问题能力和拓宽思维的重要手段。施教者应该灵活的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让孩子畅所欲言,自由自在的展开思维活动,有效开拓孩子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巧可以围成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或改围成一个宽4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 孩子的解往往有:
1. (6×4-4×2)÷2=8(厘米)。
2. 6×4÷2-4=8(厘米)。
3. 6×2-4=8(厘米)。
这时施教者可以肯定孩子解题思路越来越巧,并背诵提示正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解题时只要考虑它的一条长或一条宽就可以了。那么,孩子又会列出第4种解法:
4.6+(6-4)=8(厘米)。
这样,施教者对孩子解题思路作评价,就要看准“火候”,以便诱发孩子的思维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数学的解题思路是多种多样的,训练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孩子掌握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见解,才能不断增强数学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