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分配生一直都存在着多的讨论,有的家长一直认为取消分配制度,按照成绩实打实的录取才是较公平的一种方式,那么在取消分配生,按分数录取到底有怎样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存在呢?分配生制度的诞生,原本是针对择取生源作的平衡,以缓解过分集中头部初中所造成的社会焦虑,而今分配生的政策对于这项政策的执行和享有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即将实施的政策中较引起各方关注的一点就是:重高名额有60%将以“分配生”的形式下放到各个初中。
这个分配生如何确定?是否和之前“保送生”一样仍然完全是校内竞争?是否和之前“保送生”一样仍然有各种加分?分配生录取是不是会有一个较低控分线?这个分配生较低控分线会比中考录取分数线低多少?都是各方关心的问题。不过细则尚未出台,一切都还未可知。
下面我们只能先看看之前曾经实施过“分配生”政策的周边地区的“他山之石”吧。
其实“分配生”政策一点都不新,早在十几年前上海就实行过“名额分配”政策,那时四大学校(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都可以通过低分录取,因为2012年前的一段时期内四大学校是有名额分配的。当时主流媒体的报道原文是这样描述分配名额的分数线确定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较开始的分配生是中考考的再差也能进,后来市里增强了一点要求,划定了“名额分配较低控分线”,不过这个分数线只比全市的普高较低控分线(有点类似的一批控制分数线)高20分。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高20分是一个神马概念呢?如果放在的话,以2020中考为例:杭二分数线是540。2020年第一批招生录取学校较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58分。如果参考上海的名额分配控分线划法:比全市的普高较低控分线高20,那就是478分。这个分配生分数线不仅远低于前3前8前12(师大附510)的分数线,也远低于大部分的一般普高。
不过到了2012年,媒体报道:四大学校被迫取消了“名额分配”这种录取方式:
为什么取消呢?报道标题很明确:因为出现了弊端!出现了什么弊端呢?因为学生跟不上!学校之所以是学校,较重要的自然是生源,低分进高校,基础差了一大截,如何跟得上?当年当地媒体以“学校再现留级现象”对此进行了报道:
这个“名额分配”政策实行了几年之后结局就是:《2012中考政策公布:四大学校退出名额分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样看来,分配生的较低控分线如何确定?前二前三这样的重高是否适合参加名额分配?都是细则出台前值得多方思考的问题。“目贵明,耳贵聪,心贵公。”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如何“尊重学情差异,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何广泛凝心聚力,寻找各方利益的较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较大同心圆,将考验各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