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高考数学的后几道大题包括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等。每种题型都有相应的出题套路,而每种套路又有对应的解题方法。
一、三角函数
这个题型通常有两种考察方式,大约有10%——20%的概率考查解三角形,而80%——90%的概率则考察三角函数本身。
(一) 解三角形
无论题目形式如何,考生需要明确的是,在解三角形问题时,你只学过三个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因此,对于解三角形的题目,如果涉及到求面积,必然会用到面积公式。至于何时使用正弦、何时使用余弦,如果你无法迅速判断,尝试一种方法也无妨。
(二) 三角函数
在三角函数部分,通常出题方式是给出一个相对复杂的表达式,然后问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频率以及单调性等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利用“和差倍半”公式对表达式进行化简,使其简化为以下形式:
掌握以上公式,关于题型见下图。
二、立体几何
相比于前面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题型要稍微复杂一些,可能会卡住一些人。该题通常有2-3问,第一问求某条线的大小或证明某个线/面与另外一个线/面平行或垂直,最后一问求二面角。
这类题解题方法主要有两种,传统法和空间向量法,其中各有利弊。
(一)向量法:
使用向量法的优点在于其完全不依赖于思维,只需严格计算即可得出最终答案。然而,缺点是计算量巨大,且容易出现错误。
在应用空间向量法时,首先需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完成坐标系的建立后,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向量来确定每一条直线。向量的形式通常表示为AB = (a, b, c),然后进行后续的证明和求解。
(二)传统法:
学习立体几何章节,虽然学了很多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但针对高考立体几何大题而言,解题方法基本是唯一的,除了上图6和8有两种解题方法以外,其他都是有唯一的方法。所以,熟练掌握解题模型,拿到题目直接按照标准解法去求解便可。
另外,还有一类题,是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这类题百分之百用等体积法求解。
三、圆锥曲线
高考考察圆锥曲线时通常遵循一定的模式。一般而言,题目的前半部分涉及对基本性质的考察,而后半部分则关注圆锥曲线与直线的相交情况。
经验表明,如果你做过足够多的高考题,就会发现后半部分的解题步骤基本相同。具体而言,常见的方法是:先设定直线方程,然后将该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得到一个关于 x 的二次方程。接下来,通过分析判别式和应用韦达定理,利用所得结论来求解待求量。
所以,学好圆锥曲线需要明白三件事:
(一)三种圆锥曲线的性质
在此不再列举,请同学们自行总结。
(二)求轨迹的方法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有7种,下面将一一介绍。
1.性质法
这一类方法最为常见,通常被设定为第一步求解问题的方法。题目给出圆锥曲线的类型,并附带一些性质,例如离心率、焦点、端点等。我们根据这些圆锥曲线的性质来求解参数a和b。
2.定义法
定义法指的是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实际上是我们所学过的某种曲线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描述确定曲线的类型,然后根据曲线的性质来确定曲线的参数。各种曲线的定义如下:
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恒定,其轨迹为圆;
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恒定,其轨迹为椭圆;
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恒定,其轨迹为双曲线;
动点到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恒定,其轨迹为圆锥曲线;
3.直译法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题目中的条件。将题目中的文字用数学方程表达出来即可。
4.相关点法
假如题目中已知动点P的轨迹,另外一个动点M的坐标与P有关系,可根据此关系,用M的坐标表示P的坐标,再带入P的满足的轨迹方程,化简即可得到M的轨迹方程。
5.参数法
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可以先找到x、y与另一参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轨迹方程。
6.交轨法
若题目中给出了两个曲线,求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时,应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
7.点差法
只要是中点弦问题,就用点差法。
(三)与直线相交
必考题,且每年形式基本一致,先从理论上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步骤。
步骤1:先考虑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求结果。(此过程仅需很简短的过程)
步骤2:设直线解析式为 y=kx+b(随机应变,也可设为两点式)
步骤3:一般,所设直线具有某种特征,根据其特征,消去上式中k或b中的一个。
步骤4:联立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得到:图片
步骤5:求出判别式 △,令 △>0(先空着,必要时候再求 △>0 时的取值范围)
步骤6:利用韦达定理求出 x1x2,x1+x2(先空着,必要时再求y1y2)
步骤7:翻译题目,利用韦达定理的结果求出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