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偏议论文,强调考生大局观、时政敏感度,它与时政热点的挂钩越来越密切,难度也越来越大。借助热点写作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具时效性和引人注目。有的热点过于新闻化,有的热点事件繁杂、头绪众多,并不适合直接入文,这就需要我们筛选信息,有所取舍。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如何恰如其分地引用时事热点?以下是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在学考或高考的作文中充分利用热点话题。
一、小处切入,专注一点
热点素材,往往影响很大,涉及面广。我们必须从小处入手,寻找与作文主题相关的“点”,切忌面面俱到。如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解析】“回到原点”这个话题,可以选择的角度众多。作者以头顶灰白的天空和沉积着尘土的马路为开端,将我们引向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巷口。这个场景本身并不起眼,但在作者心中却意味着“原点”——生命的起点,即那条孕育了作者的老巷。作者通过生动描绘,勾勒出了这条充满着西关风情的老巷,这是作者初次领悟人生真谛的地方。
接着,文中以步入巷的深处为转折,描述了西关老屋的景象。逐级上升的石阶、门前慵懒的家猫,以及温和阳光下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久违却令人怀念的场景。这种细腻描写和细节展现,将读者带入了作者内心的回忆和情感世界。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作者触发了读者对于“原点”意义和思考的共鸣。
总体来看,这个片段并非在讨论“回到原点”这一主题的所有方面,而是有意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与读者建立共鸣,引发对“原点”这一概念的思考和关注。
二、概括热点,提炼主题
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没有必要再做详细叙述,取而代之的应是对事件本身的高度概括,进而提炼出主题或结论。如高考大纲卷的优秀作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片段:
顺手的小事,彰显的不只是一种向善的习惯,更是道德社会的脊梁。被“彭宇案”“许云鹤案”吓怕了的十八位路人,竟忍心看着可怜的小悦悦遭受两次车轮碾轧之苦却不敢只是顺手地将她拉到一边。冰冷的雨滴拍打的不仅是小悦悦摔倒下的那块土地,更是十几亿国人冷漠的心。
还好,还好有人愿意伸手,还好有善良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愿意拉小悦悦一把。她这一拉,不仅是将小悦悦拉出濒临死亡的边缘,更是将我们这些旁观者拉出道德滑坡的冷漠世界。
一个拾荒者,有的却是超越众人的至善至美。她的善,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足以使冷漠的灵魂为之震颤;她的美,不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却足以让每个人都为她的魅力所折服。
【解析】这段作文片段展现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之间的鲜明对比。它以两桩引人深思的案例为背景,着重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考生由材料中修船工顺手补洞的善举,写到拾荒阿婆陈贤妹、十八位路人,因为这一事件影响极大,所以作者并未描述事件细节,而是高度概括,将重点放在了议论上面。整个片段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使得善良与冷漠的冲突更加深刻。这样的作品引人深思,唤起人们对于道德和善良的思考与尊重。
三、再现情景,抒发真情
热点素材若细节展示得并不充分,也有可能缺乏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可以精选某些细节,再现情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致张丽莉老师》的片段:
一切都来得如此突然,校车突然启动,学生惊慌失措,呆若木鸡。司机也惊呆了。可是他们看到了让他们更吃惊的一幕。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勇敢地迎上去,坦然地扑向那个庞然大物。
在高大的校车面前,您是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但是就是这样的渺小,却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您“轻易”地推开了两个手足无措已经吓瘫的孩子。车轮肆意地从您的腿上碾过。学生得救了,您高位截瘫。
【解析】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张丽莉老师描述成在高大的校车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种渺小让她展现了不凡的力量。她毫不犹豫地冲向危险,救出了两个手足无措的孩子,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自己却高位截瘫。
这段文字不仅生动描绘了紧急情况下张丽莉老师的勇敢行为,还突出了她在危机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牺牲精神。通过对张丽莉老师的敬佩和钦佩,作文深刻展现了人性中崇高的善良和无私。这样的作文能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激发对英雄精神的赞颂和感激。
最后,在叙述的人称选择上,作者选取了第二人称,既便于抒情,又便于说理。在叙事内容上,考生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细节描写,在叙事真实生动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