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实行的是新高考的政策,在新高考政策的影响下,学生选科的不同对于未来的志愿的填报是有这很重要的影响的,而且部分的高校在成绩的要求上以及单科的成绩的要求上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志愿的填报上各位考生要参考一些需要的关键的数据,下面伊顿教育小编将给大家分享志愿填报的时候应该参考的一些数据,同时这个也可以成为高考生志愿的填报指南。
首先汇总一下,志愿填报阶段家长们有几个问题比较集中:
1、填志愿是按上一年分数线,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吗?
2、A校和B校比哪个更好?
3、A校平行班好还是去B校实验班好?
4、是去第一批的后几所还是去民办?
5、实力强的孩子填志愿,前三所填两所就够,否则浪费?
6、填志愿的时候争取一分都不能浪费?
7、XX校是重高还是优高?
8、选区学校还是选萧富余临的学校?
9、志愿填报需要考虑哪些讯息?
做父母的,都想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中考是孩子人生参加的第一场选拔性考试,中考的终点是进入高中求学,再往前看其实较终目标是去到理想大学。
因而,中考志愿的填报初衷是“以生为本,选适合的”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自己的,对初中学校来说是一个百分数,学校追求的是某所中学去了多少,前三去了多少,前十二去了多少,为来年小升初招生提供数据支撑……
选学校,要选适合自己孩子的,孩子乐意去的学校,适合的比名气更重要,适合别家娃的学校不适合自家的,各校有各校的特色,各自的文化,没有的第一和第二,也没有的好和不好,寻找适合自己孩子高中发展平台更大,有提升空间。
走访各打算填入志愿的学校是必修课,走近、走进,才能深度了解,不轻信,带着问题去,哪些咨询学校老师,哪些找些在读生家长问问,心里要有个谱。
看前一年分数线选校,是较省力的做法,但合适吗?
分数线反应的只是较后一位录取学生的成绩,不反应整体生源情况,分数线是家长们填出来的哦!影响分数线的因素有学校在公众中的口碑、学校中考招生人数、学校地理位置等等。口碑是多年积累,当然也有校长魅力因素,毕竟大海航行靠舵手。
一个学校中考录取的人数越多,对分数线的影响也会越大,中考招生四百左右,和招生两百左右的学校,分数线往往会掩盖一些生源真实的情况。地理位置来说,较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8临安中学的分数线了,看到区仅485的分数线,不知道校长那刻是啥心情,2018该校可是有三名学生被北大录取啊!所以完完全全看上一年分数线填志愿不是太合适,排位也会有变化,2018、2019分数线排位的变化就可以说明。何况中考分数线排位有些学校和高考成绩排位差异比较大,从高考成绩去选高中比较理智些。
A校和B校比哪个更好?
这个问题是不少考虑志愿填报的家长会提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两所是往年分数线比较接近的学校,所以还是那句话,各校都有各校的闪光点,要选和自家孩子气场契合度较高的,选对的,不选贵的。
A校平行班好还是去B校实验班好?
这是做鸡头还是做凤尾的问题,一直以来家长都有这个考量,小升初是,初升高也是。但是小升初的时候只需考虑单一的对孩子初中出口的影响,因为初中出口比较单一。但到了高中则不然,高中出口多,除了大家熟知的高考裸考、三一、强基等,还有艺考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员等等等等。不少需要依托于高中学校的培养和推优平台,特别是国内外学校推优(国内不仅限于清华北大),前二集团的资源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
是去第一批的后几所还是去民办?
个人觉得从生源上考量,有些民办学校生源会优于第一批后几所,民办学校有计划内志愿填报的,也有计划外自主招生的。民办高中除了绿城育华在区内,其他地理位置会稍微偏一些。
实力强的孩子填志愿,前三所填两所就够,否则浪费?
实力强的孩子也要考虑意外,五个志愿,第五个能保住,或者之前就计划好出意外就去哪所自主招生民办学校。剩下四个志愿即使前三全报,也不存在浪费不浪费的问题,毕竟较后录取肯定就一所呀!
填志愿的时候争取一分都不能浪费?
每所学校的历年分数线反应的只是较后一位入选学生成绩,如果本着一分不浪费的想法去,或许会错过较适合的学校,如果觉得分数线很多去了的学校亏了,我可以进分数线排名更前的学校,这时就要综合高中学校高考成绩、出口等一些因素考量了。
XX校是重高还是优高?
这个问题困惑的家长不少,有些会以保送比例来区分优高和重高,认为50%的是重高,30%的是优高。实际上优高重高的分法是很早之前教育局为了让更多公办孩子郊区孩子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才作的举措,一级重点中学将50%比例拿出来分配录取,随着各校分校区的开办和重点中学的停止认定,这种区分早已结束。学校新校区30%的保送名额,是为了让更多的中考生能多点机会接触到学校资源。
选区学校还是选萧富余临的学校?
如果单从高考裸考来说,萧富余临的头牌高中在中考分数线排位上被严重低估,可能考虑到远离区吧!中学的浙大及以上人数相当不错,而现在经过几年的奋斗,2019年还是只和杭四校区打了个平手。区的学校的优势在视野上,活动会更丰富,展现自己的平台更多些,可能也是区一些孩子不愿远离区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萧中、富中、余高都有早于中考针对本地生源的招生锁住了100+的本地生源,家长担心的是中考进去的娃能不能进入这几校后走在队伍前列。
前面说了这么多,来看一看如何填报志愿正确的打开模式吧!
首先作为父母,应该比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二三十年的变迁,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我们读书的时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现实实际出发,和孩子一起选择适合他发展的学校。
不少家长私聊时给一个成绩,问志愿怎么填,我会问几个问题,问完后,家长自己就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了。
高中打算住校吗?
住校的优势是使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生活作息时间稳定,早锻炼给高中学业带来身体素质的增加,也可作为大学生活的过渡,距离产生美,避免青春期和家长的硬碰撞。
通校的优势是营养上可能更有保障,自觉对自己要求高的孩子会有更多的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来学习。(住校生手机管理情况建议咨询在读生家长)当然如果选择住校,建议去学校走访时要看一看,问一问,毕竟孩子要住三年,要他(她)乐意。
想拼一拼高考走三一进学校吗?
不要说我家娃不学竞赛,所以这个和我家的娃无关。竞赛成绩可以知道学校助力三一考试师资水平,高水平院校三位一体校考的招生考试考到竞赛初赛程度,竞赛教练到位的学校有优势。竞赛取得成绩不错,也侧面反应教练、老师愿意去该校执教,的学生也愿意去该校求学。走访学校过程中,可以咨询一下对高水平院校三位一体校考,学校有哪些应对措施。(建议咨询在读生家长)
近些日子有些学校招生时说竞赛无用,那从高水平院校三一招生来看看:在浙招生的高水平院校一共九所,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高水平院校三一中,高考比例不低于50%,不少学校采用的是631,校考还是占到30%的比例,也有学校采用的是541,校考达到40%的占比。拿2019年上海交大三一来看,校考笔试筛选率很高,笔试难度大,分低的就进不了面试环节。2019年,以上9校在浙三一招生总人数逐年升高。
学校新高考下的应对策略了解吗?
新高考下高中的学习安排各种进度各种深度,高中要跟着学校走,中考考虑的时候要去感兴趣的学校了解走班情况,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走班越少越好,要看学校如何统筹考虑。还有需要和在读生家长去了解高一阶段学校开设几门课,开全的学校很少,开全的有利于体验后尽早确定选考科目。学选考前有木有针对落后学生的补弱安排(问在读家长了解实际情况)
学校的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否井然有序,有些孩子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自己安排,有些孩子需要督促,不同的学校给孩子环境不同,选适合的。孩子是更适合自主空间大,还是学校操心的学校。可以重点了解夜自修管理(问在读家长了解实际情况),夜自修如何管理,每晚各科答疑是否到位。
看学校的高中出口平台
这一条往往是大多数家长会忽略的。高中不同于初中,出口很多,有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员、美术、传媒等等,不是学校招特色班才有这块支持。出国也是一样要学校平台,比方说新加坡计划有考试资格学校就三所,杭外、学军(西溪、紫金港)、十四中有分享考试名额。还有哪些欧美学校绿色通道资源。
不要太早说不考虑出国,有些计划是可以作为高考的后备托底的,不是学校都有多方位的平台的,这些计划不需要学生提早准备,一心高考就可以,不少项目是要高考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的。
估摸孩子的排位区间
一模考完了,以往常来看,各区都会出一模的前三、前十一模拟线,这线还是有裕度的,但可以给孩子信心。忽略一模成绩,不要用一模成绩去比照往年各校录取分数线,因为考试有难易,看孩子在自己学校的排名,去了解学校保送前三,前十一的学生数量,再去了解近两年就读学校进前三、前十一的人数,这样综合起来看自己孩子将在中考排名中的占位,对选择学校有的指导作用。
学生录取浙大及以上学校数据来考察学校
2019年高中录取大学的人数表也是可以从侧面反映学校生源及教学水平综合情况的。
当然像镇海中学、学军中学、杭二中等是有不少去到清北的不在此统计表中,但大多数可以从考入大学的人数,看相应的各校在高考中的定位。
高中生涯规划
高中选考科目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学生兴趣、学生擅长的、以及未来方向要求的,这就对学校日常教学外提供生涯规划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咨询在读生家长,学校这一块是如何开展的。
各类活动
各类活动的张弛有度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调整状态,开拓视野、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指数。
生活配套
这是较后考虑的,住宿条件、食堂饭菜、是否周末有校车接送等。
较后谈一下填写志愿要遵从的原则
不想去的学校千万不要填,可以计划外保底,不是五个志愿需要填满的,如果被录了不想去的学校,再想把从录取学校拿出来去一些计划外自主招生的民办学校给自己设置了不小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