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2年的时候,东晋大将军叛乱,由此便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也是来自这个时期。这也是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至于这句话怎样理解,以及这句话所表现出啦的一系列的关于道德的尺标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小编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供各位伙伴参考。
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的人叫做王导,这句话中的”伯仁“叫做周顗。
小编每次读到这句话时都会有些感慨,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会遇到坎坷和问题,这时候有贵人相助就会度过难关,如果遇到落井下石的人可能就万劫不复。当我们有机会帮助别人的时候,您会不会去做呢?
周顗做到了,做了好事没有留名。王导却没有做到,因此而后悔终生。
一、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周顗
晋室渡江之初,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王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辅佐司马睿,权倾内外。
王敦起兵造反以后,有人建议皇帝马上杀掉还留在健康的王导家族,王导领着一大家子人在宫殿门前等候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全家100多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
结果周顗没有搭理他就昂首走进宫去。周顗见到皇帝说尽好话,劝皇帝留下了王导一家的性命。
周顗喜欢喝酒,喝醉了才出来。王导在宫门口叫他,周顗不但没搭理他,还一边走还一边说:"今年杀叛贼 ,换个金印带在身上 "
王导却不知道周顗救了自己,反而对其恨之入骨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
王敦攻占建康后,问王导如何安置周顗,王导三缄其口,于是王敦处死了周顗。
二、王导的悔恨
没想到,王导后来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发现周顗当时极力为自己辩白的奏章。 王导想到彼此之间的所作所为,痛苦万分说出了这句的话: "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而死。 "
《晋书·列传三十九》: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周顗死后,王敦派人抄没周顗家,只收得空篓子几只,里面装着旧棉絮,酒五瓮,米数石 。王敦死后,朝廷追赠周顗为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以少牢之礼致祭。
在王导与周顗的故事中,周顗为他人做好事不留名,即使在生死关头也没有找王导求情。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风。
在唐朝也有类似的故事,唐朝宰相娄师德曾分享狄仁杰担任宰相,同样也不被狄仁杰所知。狄仁杰拜相以后,多次排挤他并将他放了外任。武则天后来告诉狄仁杰是娄师德举荐他才当了宰相,狄仁杰自愧不如。
如果有帮助他人的机会,您能帮助一个关系一般的人吗?甚至在受到对方的迫害时,也象娄师德和周顗那样不会讲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