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一个反复谈论的话题,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点,似乎都在说着乡愁,可即便如此,乡愁这个话题依旧热门,依旧能引出大家的情感共鸣,依旧是一个文化价值极高的全民话题。为什么呢?因为乡愁从未缺失过,大部分人都体会过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乡愁,都有这部分的体验,从而感触自然很深。
而林清玄笔下的乡愁就更甚一筹了,他笔下的淡淡的忧愁,深深的乡思,用清丽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壮美而又凄婉的场面,辽阔却又阴涩,像我这么一个从未体会过离家滋味的人也不禁被他所渲染的情感给深深打动,让我似乎身处其位,心感其境,深深地体会到那孤冷冷的乡愁。
中国近代史是沧桑的一页,布满了悲惨的伤痕,不敢想象也无人能统计如文中老人一般的可怜人有多少,有多少人因为连绵的战火失去了家,又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家庭而有家不能回,无力到颤抖,这正如一首骊歌,没人能唱得好,等你声泪俱下地悲歌完的一次,便也入了坟墓。他愁,却不知愁滋味,如何能说得清,只是心头的一种痛罢了,痛入骨髓,便撕心裂肺。乡愁永远没有消磨殆尽的那一刻,如同风一般,永远不尽,当你以为它逝去了,但一旦有了适当的时机、地点,它便又如潮水般席涌而来。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不得尽,那该如何?文中的老人是吹喇叭去了,看惯了生死,他也能仰天大笑,如英雄豪杰般:“人到底免不了一死,喇叭一响,英雄豪杰都一样。”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他确实也算得上是英雄豪杰,他看淡了生死,看破了生死,到了这一地步,对他而言,乡愁便也不算什么了,可以隐藏,可以伪装,只是到了适当的时候,一觥解千愁,放肆宣泄,明天依旧是明天,本质如此,那悲伤何关?
他给了自己的悲伤一个出口。
而我们,确实也应当给自己的悲伤一个出口,文中这样写——
“故乡真不是好东西,看过也发愁,没看过也发愁。”“故乡是好东西,发愁不是好东西。”我说。
是啊,看破了这一层,那悲伤也就显得不那么悲心,不那么伤人了。说到底,你内心的难过不是因为别的一些什么,而是你自己给的,若当你想到家乡时,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想必乡愁也会变得成为一种回忆,酸涩却也令人心生愉快的回忆。
给自己的悲伤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