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分享|写景作文,描写月亮的作文《悟月》
明月当空,焕发着清冷的月光。
从古至今,月不曾变,人却是换了一代又一代。令人不得不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村姑柴夫,白衣书生,或是深闺小姐,都曾在这皎皎明月下悟出了些东西。
的确,月有太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感悟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月的形状中可悟出亲友间珍贵的情感。月残缺时,自然便想到自己亦如这残月,身边无亲友关心,内心也就缺了点什么;月圆满时得以团圆的人的心是温暖的,而那些未能团圆的人则触景伤情,望月抒怀。在深秋时节的浔阳江头,主客之间醉不成欢,即将离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一景映衬着诗人的不舍与忧愁。在骤雨初歇的长亭外,柳永与妻执手相看泪眼。一别之后,恐怕今后的杨柳岸边,只有晓风残月与自己作伴了吧。在海岸边,张九龄望月思人,发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喟叹。可见,月之形变令人顿生相思之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月的温度是多少,我不知晓,只明白在大观园的潇湘仙子心中,月很冷。所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生活对她来说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较为熟悉的不过是潇湘馆的几竿修竹。每当月照竹林,看见斑驳的竹影在清冷的月光下摇晃,不免又临风洒泪,对月长吁了。
她的心如月一般冷,试问,又有谁能融化她心中的冰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月的位置变幻多端,月上中天之时,给人以疏远之感。苏轼有幸,看见了近月。月离他如此近,似是挂在了庭院内的梧桐树上,片片月光,营造着冷寂的气氛。词人漫步小院,本就怅惘的心情随着月色渐浓而越发浓郁。所以才会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慨叹。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感叹生命的流逝、岁月的变迁,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以及对千古亘远的宇宙的认识。张若虚站在江畔,疑惑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较终顿悟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理。李后主在某个春江花月夜,追忆往事。国破家亡,是他不能承受的痛苦,但事已至此,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悔。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但仅此一瞬,带给我们的感悟已经够多了。而我,亦要效仿那些文人墨客,好好地赏上一回月,但愿我能获得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