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讨论选择1对1模式还是小班模式的时候,一个需要要考虑的事情就是辅导老师,而辅导老师的程度程度上是与辅导机构的资质以及各方面的实力是相关的,因此想要补习,首先要选择的是一个靠谱的补习机构,伊顿教育在同行内的口碑都是的好的,并且在家长圈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反馈的。在伊顿教育,每一个入学的学生都会有详细的学情分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辅导。想了解更多的资讯的家长和学生可以拨打电话400-029-6659.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选择合适的辅导老师方面有怎样的方法。
一、选择好的教学模式
较好的教学模式当然是1对1,传统上的精英教育模式,都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或者是少数几个学生。
但是这种1对1的模式,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的。如果选择市场上廉价的1对1辅导的家教,又会遇到一个直接的问题:老师不行。
所以伊顿教育老师从这方面考虑的话,比较分享的是小班制的授课模式,3-6人为佳。
现在欧美精英学校比较流行的上课模式,就是几个学生围坐在一个桌子上,有一个指导老师也坐在学生中间,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老师通过适当引导和讲解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一个学术问题。
今天的大班授课模式起源于200年前的普鲁士教育,对于教育平民化,也就是教育向平民的推广有巨大贡献。但是凡事有得总有失,大班授课牺牲的就是效率和效果。
而小班授课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它既具有差不多相当于1对1的针对性辅导效果,又有数量刚好合适的同伴互相探讨,还能够明显的降低学习费用。
二、选择好的老师
伊顿教育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
1、讲清楚数学较底层的逻辑和原理
就像盖房子一样,学习也要打好根基,而数学的根基就是那些较基本的数学原理,较底层的数学逻辑。
打好了根基,再往上建造,就容易得多。而根基不稳,恐怕建出来的房子会是摇摇欲坠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上了很多课,但成绩上不来的重要原因。
2、老师需要有方法、有技巧
老师要自己会做题,有技巧。老师需要会应试,不然怎么教会学生应试?
举个例子,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有很大部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这些选择题和填空题很多都很有技巧性,如果能够找到技巧迅速购买这些题目,准确而又省时间。这样就为后面的大题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3、老师的讲解能力需要过硬
一个老师不但应该自己会做题,还应该会讲题。还真有这样的老师,只会自己做不会给人讲。
什么样叫会讲呢?伊顿教育老师的体会就是,老师应该将一道难题的解题思路,以一种逻辑上平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听完后就会说,按照这种思路我也能够分析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完全没有感觉到突然。
如果一个老师讲解题目,经常以一种突然的方式让孩子使用一个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虽然这样能够把题目做出来,但是学生会感觉到莫名其妙。为什么你能够想到用这个条件,而我就想不到呢?
以突然的方式讲解题目,说明这个过程中还存在逻辑断裂层,需要将这个断裂层弥合起来才会让思维变得平滑。
以突然的方式讲解数学题目的老师,就不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这种突然的方式是学生压根都想不到的,学生即便会做了这个题目,再遇到类似题目也还是不会。
数学学习主要就在于学习它的合逻辑性,要符合逻辑就不能呈现出太强的跳跃性。
不过这也不是的,有时候思维的跳跃性也是一种技巧,甚至是一种很强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对于解决那些不需要论证、只需要结果的选择题和填空题,通过一种跳跃性的数学思维,有可能直接洞悉题目的本质,将题目购买。
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能够把握住思维的跳跃性和逻辑的平滑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他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教学生跳跃性思维,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教学生平滑性思维。
4、会心理辅导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他同时还是一个心理辅导者。孩子数学学不好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有些时候孩子学不会,可能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比如,观察到有些孩子,他们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唯独就是数学死活学不会。
一个好的老师需要分析学生数学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如果发现是由于对数学的恐惧造成的,那就应该帮助他克服这种恐惧。
心理辅导对于中国学生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今天的学校生活乏味而又压抑,就像今天的社会一样,在思想和品位方面其实挺荒漠化的。
我们今天的规模化学校沿用于普鲁士的教育模式,就是大规模的群体化教育,说得难听点,就像养鸡场养鸡一样,都是几千只几万只的一起养。你见过哪个养鸡场的鸡,有个性、有自我的。规模化教育,由于人数众多,决定了必然采用统一的规则,才能提率,而这个必然压制孩子的天性。
长久的压抑就使得学生内心中有一种内在的爆破力,蓄势待发。
所以一个好的辅导老师,他需要有一种对孩子内心心理状态的认识,要知道怎样将他内心当中那种潜在的爆破力引导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变成一种破坏力。
5、找到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原因
针对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的问题。一个好的老师要分析,他的方法不对头的原因在哪里。
伊顿教育老师有一些观察,发现不少学生都是有一种刷题思维,就是大量做题,但都是草草做题。很多时候就只满足于把这个题目做出来就万事大吉了,然后就赶下一道题目。
可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一种将一个题目征服了,去征服另一个题目的那种兴奋感。
但是如果将脚步慢下来,再好好的审视一下这个题目。问一下自己,这个题目有典型的代表性吗?如果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或者是类似的题目,我能不能在没有大量刷题的情况之下就将它解决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个数学问题。
所以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停下脚步,再一次审视做过的题目,让这成为一个学生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