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就要离开学校了,有一个普遍现象是:毕业班的学生都不太好管教了。到了六年级,可以说是小学里的“高层”了,在小学关键的这一年,学生都会反映出哪些问题呢?都有哪些现象?伊顿教育小编这就为你探析一番。
心理探析 孩子们其实很纠结
小学生到了六年级,容易与班主任、家长日渐疏远,成为“陌生”的熟人。
学生在半成人的环境中生活,自卑、猜疑、嫉妒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此时,如果学生的人际交往活跃,心理磨合期就会很快过去,但大部分学生却是生活在一个心理的朦胧时期,这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特别需要大人的悉心指导。要教会孩子善于倾诉,学会自我减压,不断增强自解心理矛盾的能力,让孩子每天心情舒畅、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成长支招 养成“坐住板凳”习惯
据小学老师反映,小学压力不大,相对宽松。一般进入六年级就弥漫着一种毕业氛围,特别是一到下学期,好多同学就开始忙活着写同学录了,有的热心家长还忙着组织孩子聚餐。
这一点上,提醒家长,小学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一道分水岭,毕业班,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较好靠上去,对孩子顺利升入中学大有裨益。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坐住板凳”的习惯,自己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减少中途诸如喝水、吃东西的时间,增强学习效率;要求孩子头天晚上入睡前,把第二天要带的作业、学习用具及其它东西收拾好。
学法指导:打好六年级学习的“桩”
中小学学习方法也有诸多差异。六年级作为准初中年级,该如何调整才能更有效地与初中对接呢?#p#副标题#e#
语文:补点文学类作品
学生家长应该在孩子的书架上适当补点文学类作品。读书的方法也要变一变。不能光从故事里看个热闹了,要留心琢磨琢磨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学的语言,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六年级学生要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以及童话、故事书,过渡到文学类作品,接触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还建议学生读一点古文,放宽自己的语文视角,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语文。
数学:引导孩子多问为什么
不少小学生有个习惯,喜欢被“牵”着走,往往不会思考,不会主动去想想“为什么”。六年级这个“准初中”年级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还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这对老师的提问功底是个考验,所提出的问题需要要有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和活用。
经验丰富数学老师建议,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虽然独立意识增强,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喜欢与别人对答案等。对此,家长要对孩子严格要求,督促孩子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难题。
英语:记忆单词掌握规则
教育建议,六年级学生较好能熟练认读音标,掌握读音规则,能按读音规则拼读、忆记单词,同时结合音标复习小学所学词汇,并按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进行单词归类复习。小学生习惯死记硬背,初中更强调学生的探究精神,六年级学生要特别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追求“理解”,学习很难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