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看到一则新闻,生气!那就是较近爆出的“豫章学校虐待问题学生”的丑闻,细思极恐!那些孩子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是心灵上的创伤!难道真的要因为有网银就要被送去受尽虐待吗?那些家长有没有认真了解学校情况呢?简直就是将自己的孩子花巨款推向火坑!这些孩子的医一生都会充满创伤!小编带大家来具体看看,豫章学校,这个收着巨款还虐待学生的罪行!
这些孩子来到学校后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关黑屋——在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屋关禁闭。无窗户空调,赤身裸体呆8.9天,每天只有鸡蛋糊糊,三天塞进来一桶水。很像监狱牢头的“杀威棒”;
关学生禁闭的小黑屋
伙食差----紫菜汤里面盛出烂布,鸡蛋炒西红柿能吃出蛋壳,奇葩菜品“青辣椒炒红辣椒”;
毒打-----小拇指粗的钢筋做成“龙鞭”,竹子做“戒尺”,随时准备伺候那些不老实的孩子。
做苦工------被迫在工地搬砖,背水泥。
以及赤手掏马桶等虐待……
学生受不了喝洗衣液自杀,送到医院洗胃。没人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医院不敢手术,拉回来用水桶和漏斗灌水,导致孩子留下胃液反流的后遗症。
这些孩子因为什么被送到这里的呢?沉迷游戏,打架,早恋,同性恋,学习不好。
这些都是少年儿童通常见问题。有的经过教育改变,有的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悟彻,有的没有多大改观,一生底层甚至啃老入狱,也是有的。我们尽到较大的努力,孩子长成什么样全看造化。这种打着“弘扬国学”旗号,做着赚钱勾当,粗暴干预孩子正常生活,甚至绑架虐待,不仅违反了人道,更是严重违反了青少年保护条例。
经过野蛮驯化出来的孩子变得怎样了呢?
表面看老实驯服多了,但其实非人的教育,给孩子留下了深深的伤害:
极度没有安全感。
有的手里随时拿着刀子,半夜常做噩梦。变成了没有主观意志,不再积极向上的行尸走肉。
普遍焦虑抑郁,成为心理疾患重灾区。
低自尊,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从网瘾学校待过的人,一般都有过杀行为。一个不有缺憾的活蹦乱跳的孩子,被凌辱虐待后,变成一个“无公害”精神病患者,一个潜在的自杀者。是有多么无能,才将一个孩子逼得远离正常生活,整天痴迷网吧,抽烟喝酒胡作。
什么网瘾,纯粹是缺爱!
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一颗渴望爱和关怀的焦灼之心!自己还未成长起来,仅凭本能就做了人家的老子,不假思索管教那个沦落到手里的孩子:
管生不管养。
卸包袱一样,扔给老人或保姆。尤其那些农民工,将孩子抛给年迈没文化的父母。缺关爱,缺管束,缺引领,缺保护。幼小心灵满是黑洞,有的扎进网吧,有的到处流浪,有的被性侵。
亲子间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每天在一起厮混,却从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而是凭想当然要求孩子,衷于讲道理,急了眼就发飚。越渴越给盐,越管越坏事。
孩子陷入困境时雪上加霜。
孩子在学业,生活,师生同学关系方面遭遇挫折的时候,通过哭泣,吵闹,逃学,抵制吃饭,作业等方式,向家长发出求救信号。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乖,上来就说教打骂。孩子在家里找不到温暖,只有到坏大叔,知心姐姐,网吧去寻找理解安慰。
在现实中找不到成就感。
要么过度养育,十岁了还不会剥鸡蛋;要么热衷于嘲讽打击,孩子习得性无助,成为被嘲被黑的白痴。只有在网络游戏中,他才可以掌控一切,获得成就感和安全感。这才是孩子从网吧拉也拉不回的主要原因。
缺乏新鲜活泼的亲子活动。
我有一个朋友,每周都带着孩子到郊区远足,踏青,戏水,爬山。包一块菜园自种自收,享受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幸福。很多家长尽量减少应酬,全家一起活动,旅游,读书,做手工,做饭,健身,既教育了孩子,又密切了亲子关系。时常跟父母一起活动的孩子,脑袋里装满知识和情趣,还有暖暖的亲子感情,哪有精力去外边野?
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要么缺乏专注,细心的习惯;要么基础不牢,困难重重;要么缺乏奋斗目标,没有驱动力。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坎,需要家长拉一把。可是很多家长情绪化处理,导致问题没解决,亲子关系越发恶化。
家长缺乏认同和包容。
调皮捣蛋的孩子,未来可能有出息。老实听话的孩子未必没问题。有些家长太无知,把听话驯服当做好孩子标准,一点不符合,就看作十恶不赦的坏蛋,合力围剿,直至孩子逼得投向网络,也使那些有着独特潜能的孩子,被扼杀在萌芽中。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构建关系。亲子之间和谐亲密,孩子出于敬爱,努力做爸妈心中的好小孩,或者担心不被爱而努力让家长满意。这时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如果亲子关系生硬隔膜,孩子觉得家长爱的是那个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孩子,瞧不起自己,故意整自己,产生逆反对抗心理,越要求东,孩子偏要往西。这样的亲子关系,越教育越怀。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对有问题的家长。
孩子存在问题的要害,正是亲子关系扭曲的结果。
因此,管教问题孩子的关键,要立足修复严重损害的亲子关系。把孩子的心,从网络,从恶习,从心怀叵测的人那里拉回来。然后亲子同心合力,弥补漏洞,强化管理,陪孩子一起进步。
忍住浮躁和焦虑吧,忍住一百次抽孩子的冲动,忍住把孩子送到“魔鬼学校”的念头。耐下心,研究儿童发展规律,尝试着跟孩子沟通交流。用真情陪伴,用爱滋养,用智慧引领孩子,包容孩子。
这是我们的无法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