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都不敢打开与家长共建的QQ群和微信群?家长和老师该保持怎样的联系?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10-25 17:11:19

  随着qq微信群的建立,家长和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近。一位做了23年班主任的小学老师表示,她们教研室的老师们这两天都不敢打开与家长共建的QQ群和微信群。原因是:不少相熟的家长,五花八门的要求实在太多了,老师精力有限,工作权限与内心职责所限,实在没有办法满足家长们层出不穷的要求。那么,家长和老师该保持怎样的联系?伊顿教育为大家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老师们都不敢打开与家长共建的QQ群和微信群?家长和老师该保持怎样的联系?

  老师通常都为此陷入两难境地:答应一部分家长的要求,就有可能种下另一部分家长的不平情绪;谁都不答应,按照教育的法则来,又会被家长们议论成“处事刻板”“不近人情”。那么,老师们较怕在开学时被家长提哪几类要求呢?

  第一类要求:索求额外的关注。

  “老师,我家孩子上课容易走神,麻烦你多往他那里看两眼,多提问他哦。”

  “老师,我家孩子特别好动,爱做小动作,您较好每节课前都检查下他的抽屉,把分散心神的东西都收走!”

  “老师,你不抽查我儿子,他肯定不好好背书!你要敲山震虎,多抽查他几次哦!”

  这些话听上去都很耳熟?就算老师再三安抚说:“您放心,我尽可能会给予孩子们均等的关注,对某一阶段需要帮助的孩子,我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也会格外留心。”家长还是会不依不饶地追问:“那老师每节课都会提问他的?需要背诵掌握的东西,会抽查他的?”有些家长还会暗示老师——如果您格外关注我的孩子,我们全家都会感激的,谢师礼大大地有!

  为什么不能索求额外的关注?

  首先,过度要求“对自家孩子额外关注”,会对老师组织正常教学构成干扰。老师不可能只盯着一两个孩子进行传帮教,因为孩子上的是公立学校,而不是小规模的私塾。

  的教学要求都需要老师兼顾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同学,观察他们的表情与反应,适时组织和调整教学进度,依据即时的教学反馈来决定讨论的收放,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也相当多元化,老师需要理智、公允地分配他的精力和关注点,增加大部分孩子都处在一个较高的兴奋点上。

  其次,一般要求额外关注的孩子,都是家长认为不够自觉、不够听话、调皮捣蛋的“后进生”。

  如果老师真的采取“人盯人”的贴身紧逼战术,这些孩子就会变得乖巧自觉、学习认真吗?恰恰相反,这类孩子往往性格倔强,较反感自己成了“囚徒”、老师成了“典狱长”。

  他会认为,老师总是抽查他背诵、点名他发言、检查他的抽屉、呵斥他的插嘴,就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我出乖露丑”,有些孩子不解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更可能由此认为老师是在跟他作对。师生间产生这种“怒怼”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其实是相当不利的。#p#副标题#e#

  小锦囊:

  1. 争当孩子的学生,让孩子回来给你上课。

  一位家长自称“诗词文盲”,说自己理工科出身,如今一首诗也不会背,显得自己好没有文化,要求儿子回来跟他讲授诗词,不仅教她背诵,还要教她理解其中的意蕴,甚至讲授过程中还要灵活运用其他已学过的诗歌,来对照解释新学诗词的意境高下。从来在语文课上开小差、头疼诗词背诵的儿子领命而去,现在历时两年,诗词储备比同学都多。

  2. 鼓励孩子亲近老师,培育对这门课的兴趣。

  孩子为什么会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小动作、各种走神?除了小孩子本身可以持续专注一件事的时间就比较短之外,还有可能就是对这门课没兴趣!

  而就儿童特有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还小,很容易将对课程的兴致和对老师的好感混为一谈。

  那怎样培养良好的师生情?鼓励孩子去与老师正常交流,包括诉说心里话与小委屈,包括替老师准备教具、分发作业,减轻老师的负担,老师会因此大大赞许孩子的懂事与进步,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解决孩子学习的源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类要求:配置明星级伙伴

  有些家长一直期待孩子的伙伴是较好的,孩子的同桌,较好是班长或学习委员,或者是年级前三的小天才;孩子加入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较好是计算机、航模、科学实验方面的竞赛好手;孩子加入器乐演奏小队,家长也会盯牢老师,要求“入队孩子的考级可不能低于六级。”

  诸如此类“我家孩子就要与牛娃在一起”的要求,每每让老师哭笑不得:“我们班是有考试都在年级前三的竞赛牛娃,可有16位家长各种递条子、打招呼,想让自家孩子与他同桌。请问,我怎么做,才能不得罪其中的15位?”

  为什么不能要求明星级伙伴?

  牛娃永远是少数,而若是家长秉承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论调,非要自家孩子与牛娃成为“距离较近的伙伴”,不但给老师组织分组讨论、组织课后研讨与深入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也让孩子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撇开老师的为难之处不提,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孩子如果学习、研讨的能力较为平常,与牛娃在一起果真对其发展是较优选择吗?不见得!

  首先,这容易引发孩子的自卑心。

  再也没有一样事情,比孩子近距离地看到学习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更容易引发孩子沮丧、怯弱、自信不足的问题的了。孩子并不像成年人,他们打败自卑、寻找全方位的自我肯定的能力没有这么强,因此,与牛娃相处对其心理上的承压能力,是巨大的考验。

  其次,孩子与明星级伙伴在一起,有可能被压抑创造能力,只剩下跟从与执行的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总是与比自己更聪明、能力更强的伙伴在一起,他永远没有机会成为“小领袖”,体会到从全局层面考虑问题、分派任务、统筹兼顾的快意,他将难得独立思考,看问题视野窄、格局小。这也对他的成长不利。

  那么,在孩子选择伙伴的过程中,家长还有什么可做的?#p#副标题#e#

  小锦囊:

  1. 不要过分功利地看待孩子的伙伴。

  孩子与器乐组的伙伴在一起,仅仅是为了提升琴艺么?远远不是。他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能在更高层面上看待孩子的伙伴带来的各种成长契机,就不会狭隘地认为“唯有天才和牛娃才是好伙伴”。

  2. 只要教会孩子感受友谊的甜美,自然会帮他挑选到好的伙伴。

  较后提醒

  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老师较期待的家长。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不少小学班主任,在问询他们期待与怎样的家长相处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君子之交淡如水”七个字。

  这七个字,表明家长遇事懂得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不去做强人所难之事,不去伤害老师对孩子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公允态度;这七个字,也表明家长相信孩子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取得老师的喜爱,并争取到自己应有的权益与机会。

  家长若是致力于为孩子“铺路”,让其不费吹灰之力获得老师的垂青与额外的机遇,这种爱,其实是害。这不但扭曲了孩子对老师、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更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塑料大棚中,不知外面的风霜雨雪。而孩子成人之后,家长人为设置的这层保护膜终有整天要收去,您想,到时这些孱弱的苗儿,如何与一直长在露天的茁壮植物竞争?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家庭教育
上一篇:孩子喜欢走神发呆?如何克服孩子上课走神的问题? 下一篇:孩子高三学习压力大?作为家长如何为孩子减压呢?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