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教孩子诗歌?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境界”才能更好的教给孩子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7-28 10:54:52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更好的教孩子诗歌?家长们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去了解创作诗歌的作者,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了解诗歌的意思等等,较重要是了解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人生境界”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为孩子教好诗歌。

  

  如何更好的教孩子诗歌?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境界”才能更好的教给孩子

 

  1、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

  饮酒·结庐在人境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

  但是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2、苍茫境界:独立天地间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其中是一种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陈子昂踽踽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环顾空旷的四野,原本豪侠的他,竟悲怆地哭了。

  “念天地之悠悠”,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的茫然性。而茫然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是百代的过客。人生真的如草、如蓬。渺小的自我,又哪里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千百年来,多少志得意满的墨客骚人,在陈子昂的面前,在他永恒的悲怆面前,诗囊空空,一贫如洗……#p#副标题#e#

  3、脱境界:坐看云起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天与地,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4、沧桑境界:尘归尘、土归土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其目者,独有汉家陵墓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八字,只写境界,容量极大,兴哀之感尽寓其中。它把悲与欢、聚与散、古与今、盛与衰,统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照,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

  5、我境界:人生百年一仓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行一步,叹一声,满目都是世间的苦乐,杜甫的双眼见证了唐王朝由兴而衰的巨大转变,用自己的笔墨铸就了一部“诗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无论是穷达与否,都在怀着兼济天下之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杜甫在他客死湘江的小舟上,所发出的对祖国和人民较后的哀声。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暑假应该怎样过?应该尽量少对孩子say“NO”! 下一篇:孩子太“宅”怎么办?如何让孩子不“宅”?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