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谈论效率这个概念,实际上高中三年很多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数学准备高考,效率上是很低的。而从绝大部分大学生不太适应大学数学的现象,又可以推断高中数学对于大量学生而言只是为了应试,真正打好数学基础的并不多见。
在小学阶段,我国学生所用的统一数学教材是难度偏低的,这可能是为了减负,但学艺都讲究“童子功”,比如书法、音乐、舞蹈等,数学难道会例外?因而鼓励学生在课外加强数学能力的补充训练,而不是打压,才是正理。
到了初中阶段,数学课的难度明显增加了,此时在小学的简单学习中成绩还算可以的学生开始要接受现实的挑战。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陡然下降,初中成为数学能力水落石出的重要转折节点。可见,早一点练出“童子功”,就不会那么尴尬了。
到了高中,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是没法摆脱老师的安排,保姆式的呵护并未使学生们的数学能力真正增强。三年的马拉松式备考更使很多学生都不讲学习效率了,反正时间很多,不断作唱K式训练,较后还能不熟悉各种题型吗?
种种难度要求很低的、训练方法很笨拙的数学教育,正在妨碍学生们形成独立思考灵活多变的数学思维,这从某些年高考数学题稍为独特一些就让大量学生的考分下一个台阶、大部分学生一进大学就很难适应《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等现象就会明显看到了。
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高标准严要求,从小学阶段起就要接受高难度的训练,至少要鼓励相当部分的学生这样做。到初中阶段更要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增强,而在高中就要让有潜力的学生把数学思维能力尽量向极限水平推进。
各种数学竞赛无疑是增强学生数学能力的较有效办法。一次参赛之前的准备和训练,就能学到其他不参赛的同学多少年都难以企及的知识,这也是相当多的人抵制数学竞赛的原因,真理往往只能被一部分人先掌握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