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作文辅导班哪里好?本次小编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观后感为引导,给大家讲述线上的作文辅导班一般都是怎样辅导作文的。我们都知道在语文的试卷占比中,作文和阅读是两个重头戏,二这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牵制,也互相成就。因此作文如果大家可以写得很好的话,阅读的分数也会有所提升的,但是作文怎样才能写好呢?下面看看伊顿教育线上作文辅导的指导步骤。
线上作文辅导班哪里好?
作文与阅读不分家,更是与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关,因此在作文上有着很突出的表现的时候,其实整个的语文成绩也是有明显的上升的。那么对于作文写作不好但是想要找一个合适的补习班来提升的话,如何进行选择呢?这里小编就告诉各位小伙伴,在选择线上作文辅导班的时候,可以先去试听,看看老师的讲课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是否适合自己,一般像伊顿教育这样的比较经验丰富的教学机构,都是有免费的试听课,因为好的,所以从来不怕的比较。
线上作文辅导班试听课电话:400-029-6659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线上作文辅导班怎么辅导作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甲骨惊天下”,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被发现。此后,代代中国学者焚膏继晷,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被一一破译,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世界古文字体系中的其他几种都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汉字体系,从未中断,写出了一部西安伊顿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汉字以它强大的方言性、严密的构型体系、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特征著称于世,越来越为世界各民族所瞩目。
2019年10月,中国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汉字。看到中国汉字的根脉与发展,你有很多感触。请以青年学生参观者的身份,完成一篇观后日记。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认同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2019年10月,中国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汉字。题目的关键词是汉字,材料第一段介绍甲骨文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隐藏着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也是世界上从未中断的古汉字体系。只是考生是在参观甲骨文文化展的场景之下,思考汉字和中华文化。这是审题容易失误之处。
2.典型任务的限制。首先,写作者要切合参观中国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的青年学生身份;其次,写作者要“完成一篇观后日记”,体裁上做了限制;再者,写作的目的是“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汉字”。
3.价值判断的限制。这则作文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自信,通过参观甲骨文文化展,完成日记这一真实情境高扬中华文化之旗。因此考生行文时需遵循正确的价值判断,即传承汉字文化之魂、汉字文化与民族自豪感,等等。
开放性
1.立意是开放的。“结合材料”,考生能辐射出许多立意,由汉字而生的文化自信,从甲骨文认识汉字的根脉与发展、古汉字体系绵延不绝的历史,以及对汉字的热爱和传承……考生审题立意是有自由度的。
2.文体是自由的。“日记”是和自己的对话,是对经历和心理的忠实记录,考生与自己的对话是讨论、陈述、抒情言志等,这一切都在可写的范围内。
3.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关注、体认永远是值得书写的,也是应该书写的。文化、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从古至今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此投注更多热情。文化寻根、文明寻根,只要围绕甲骨文文化展联想和思考汉字的根脉与发展,表达文化自信都是可以的。
【解题】
此题属于情境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具体材料为“时事类”内容。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关注中国,关注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材料给出了有关甲骨文和汉字的引导信息,并给出了几个甲骨文字符,有象形、有会意,由这些古老的造字法造出的汉字一直沿用至今,虽外貌有所改变,却仍能追根溯源;形象地诠释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这一活动主题,审题难度不大。考生根据引导信息展开联想和思考即可。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证古之源,泽今之文。
2.汉字传承,“一片甲骨惊天下”。
3.参观甲骨文,识汉字根脉。
……
偏题立意:
1.一次难忘的参观。(关键词是“汉字”,而非“参观”或“难忘”)
2.文明怎样才能延续?(题目的落脚点是“汉字”)
3.青年学子要学好古文字。(偷换概念,题目关键词是“汉字”)
【下水文】
2019年10月**日 星期* 天气:晴
证古之源,泽今之文
今天,我参观了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展品蔚为大观,顿觉相见恨晚。
一片片甲骨,是先民在向后人讲述3000多年前的生活。
在龟甲上,在兽骨上,先人刻下一道道痕迹,着意记录占卜、祭祀、征战——种种对他们而言意义重大的事件。“国之大事,在祭与戎。”先民完成这些刻画时当是何等静穆隆重!汉字是我们的根由。今人多知简体、繁体之别,至于追根溯源,略知者多,通晓者少。理解了些零碎的知识和片段,平时虽不至于露怯,但在盛大的展览面前可真是会望洋兴叹、自愧无知。
象形,是甲古时代先民依图画表意的创举。对于这种造字方法,古代埃及也曾独立地从图画和花纹产生出过表意符号,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较终连他们自己也忘记了该如何释译。直到罗塞塔石碑出土,今人才得以辨认。若论绵延不绝,今日仍有回响、解释及使用,只在我国文字中保有。再如会意、指事,以至于形声,汉字之河不断向前流奔,甲骨文——巍峨的融雪大山,始终是催动河水不竭奔腾的滥觞。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
古汉字体系从未中断,写出一部西安伊顿精深中华文明史的奇迹;文明延续几千年,文字是关键的载体。甲骨文的字形虽已不再沿用,但由之衍生的汉字体系,承载起了书写、记录、审辨、延续华夏精神的重任,托举起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在世界古文字体系中的其他几种都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背景下,汉字以强大的方言性、严密的构型体系、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特征著称于世,越来越为世界各民族所瞩目。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图腾。
晋代王羲之有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流传于今,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其书法之美。正如王羲之言“世殊事异”,后人写字不再用甲骨文,但甲骨文精魂不死,它藏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藏在颜真卿的《多宝塔》里,藏在唐诗的平平仄仄里,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证古之源,泽今之文。近距离了解甲骨,看到中国汉字的根脉与发展,看到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我想,每个炎黄子孙都会为此感到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