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结冰的时候体积会比是液态的时候的体积要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水分子在温度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其运动就会加剧,相反,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分子的运动就会减缓,这个时候的水的体积是要比温度高的情况下的水的体积要小的。但是当水的温度持续的下降,直到零点的时候,水会结成冰,这个时候的体积反而要比之前的液态的时候大很多,这其中的科学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因为水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密度的主要矛盾不一样
当水的温度相对比较高的时候,水分子就像是一堆散乱的积木一样,彼此之间都是“独立运动”的,互相之间相互碰撞,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分子运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相当于每个分子都需要挤出来更大的“活动空间”,所以水的密度会不断下降。
而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大概在快要到达四摄氏度的时候,水分子的运动逐渐慢了下来,这个时候水分子之间就不再像是散乱的积木了,而是在分子之间的力的作用下规规矩矩地“排起了队”(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下图就是氢键作用下水分子搭起来的规则结构。
本来是散乱的积木,现在积木搭起来了规则的形状,体积一下子就变大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水的温度越低、由散乱变得规则的积木就越多,水的密度反而变低了。
所以说,在不同的阶段,主导水的密度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温度高的阶段是水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温度越低、体积越小、密度越大;温度低的阶段是水分子由不规则运动变成规则结构的程度,所以温度越低、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而这种水的独特性质就是所谓的“反常膨胀”,所以水在4摄氏度的时候密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