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大学报志愿这件事,谈到事半功倍,有点不太可能,那是不存在的!可是用心筹划、信手拈来,这是可以做到的。家长应该做什么哪些准备工作呢?很多家长上了高一就会开始规划了,聪明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上了高一,就得开始筹划高考的事儿了,依照我的经验,开始的越早,越能得到相对更好的结果。这个阶段要开始着手分析孩子身上的优势、自己家庭的资源、未来上大学的路径等等基础知识了。那些刚刚开始高考改革的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更要从高一就开始研究选科的问题了。
孩子上了高二,就得开始认真的学习相关的知识了。大学的层级分布、各种不同的评判标准,不同大学的不同优势,哪一些大学按照孩子目前的学习状况和成绩是有可能被纳入自己的目标大学的,哪一些是适合孩子就读的。
孩子上了高三,除了继续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搞清楚自己所在地区的高考志愿填报批次划分,填报的基本规则,自己目标院校的录取规则,目标院校地域的产业结构,未来可资利用的就业途径等等,还要帮孩子树立好良好的目标感,尝试用适用自身的方法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避免疲劳期等等,真的是千头万绪。
较后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要对于自己目标院校的范围进行锁定,的范围进行框选,对于往年自己的目标院校和的录取情况有所了解,在考试院的招生计划下达后,有目的的针对往年情况进行比较,选择较合适的方法就读自己较适合的大学和。
距离高考还有60几天。就选择大学,谈谈自己几点建议。
第一,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准确判断自己的长处短处,这里既指学习和功课上的水平和掌握程度,还指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知彼就是对目标地区、学校、院系(师资)等信息的了解和分析。利用互联网了解兴趣范围内院校的基本信息。之外,校友、亲戚、熟人等了解目标院校的人员,都可以作为你进一步比较、确定学校和名单优先度的信息源。有时间的话,去现场感受一下整体氛围,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健身设施、网络资源、图书馆等,这是很个人、很感性的,往往影响上大学后的学习和社交生活。
第二,选择“对的”,争取“优的”。这里是指匹配和契合度。可以把重点考察的要素列表,按重要性(影响度)给出不同权重,计算分数,就可以排出次序了。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对的”,考上就是满意的结果。在“对的”中争取“优的”——工大或第二的学校。这里提醒,在学校和选择上的取舍——理想学校、理想,选;不够理想,学校理想,次优选——换言之,好学校比好更重要,这是过来人切身验证了的!好、学校不理想,慎选。学校、都不理想,不选——除非你有非上不可的理由!
第三,不妨设定“否定性指标”——只要有这个指标(特征)存在,就剔除出名单,减少不需要的信息搜寻、比较和无用功。
第四,平时工夫要用足。一方面,不放松日常功课,做题、分析、模拟和回顾,查漏补缺,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对目标院校的具体报考政策、条件、流程、规则要心中有数,校对学校和选择,力求。
较后要说的,大学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起点,但不是上大学定终身,也不意味着你有(不够)美好的终点。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好比一场长跑,是需要耐力、应变和韧劲的。
该怎么做,你自己有决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