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各地的招生计划数按什么原则划分?大学在各地的招生计划,秉持一个原则:满足所在地生源需求的基础上,各地分配。具体操作有五步:第一看当年招生总量,第二看本省预留计划,第三看其他各省生源质量,第四看其他各省考生人数,第五看大学与考试院的博弈。本文内有三条帮助你成功规避报考风险的技巧,不看后悔哦!
一、当年招生总量
大学在招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学校的学科开设情况,总容纳人数这些硬指标,所以如果你够细心,能发现,同一所大学,每年招生总量是不同的,每年的毕业人数也是不同的。
注意一点:某所大学,如果某一年招生人数突然变多,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大学新开设了(尤其留心这种情况,新开不太容易增加教学质量,新生就是传说中的“小白鼠”),二是大学新开设了校区(这种情况要调研一下新开校区的地点,是否在同一所城市,是否距离区远)。
二、本省预留计划
如果你是一个慈善家,喜欢做公益,散财是你的乐趣,是不是也得先满足自己家已经吃饱了呢?大学招生也是同样的逻辑,相对于外省,会把更大比例的招生留给大学所在的省、市、自治区。
尤其要注意:一些高等优势资源比较少的省份的大学,容易留更大比例招生计划在本省,比如、比如陕西。。。
三、其他各省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口碑,比如某些省份的考生,在学习上比较有天资,通常都认可平均水平比较高,比如江浙地区;二是在学校就读的其他各省学生的成绩。
不要小看了后者,在很多省份,因为在校生往年生源质量不佳,从而导致当年大学减招的例子比比皆是。
四、其他各省考生人数
往往考生数量比较多的省份,会获得比较多的招生计划,这其实也是合理的,毕竟做到考生数量各省平均是不可能的,那么从整体上划拨多一点的招生计划给学生数量多的省份,也算是通情达理的。
五、大学与考试院的博弈
大学的招生计划并非自主制定,还要参照各地考试院的意见,由双方协调博弈共同制定招生计划,这里面不仅仅有招生计划数量的博弈,还存在招生批次的博弈。
曾经有一所大学,地方考试院要求其下方招生计划到本科二批,该校坚决不同意,于是此后的几年,该大学就是没有在这个省份招生。
这所大学的名字我就不提了,毕竟影响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