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高考即将在铺开,从这个9月开始,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开启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今年新上高一的同学将不再分文理科,三年前,上海、已经开始试点,浙大附中面对新高考有哪些新方法?大学附属中学吸引了央视《新闻周刊》的目光,让我们一起从中得到吸取一些经验!
叶依丛
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这整天,高二(12)班学生汤燕茹要上的8门课,都在不同教室进行。早晨第一节,她在二楼的6班上语文课,第二节课跑到楼下10班上数学课,第三节,又回到6班上英语课。由于走班后,除早晚自习和午休时段,教室都成为公共教室,学生不再拥有固定课桌存放学习资料,汤燕茹需要课间到的书包柜里,更换课本。尽管语文、数学、外语是高考的考试科目,但学校也会根据学生成绩和适合的难度,开设不同教学班,分层次教学。
汤燕茹
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数学之前在A班的话,其实相对来说有点累,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话,认真听的时候不很快能消化理解,就先放下,因为否则下一段我又接不上。一直在想我这个点还没有记住怎么办,我这个点还没有在错题本上抄过怎么办。我这次数学肯定完蛋了。现在相对来说,到了B班,反正知识点都记住了,错题也全都整理上去了,现在就会更加自信一点,也没有这么焦躁。
7门课中,汤燕茹选择物理、化学和政治作为高考科目。她说自己从小就对科学着迷,物理、化学是擅长且割舍不下的科目。虽然很喜欢生物,但考虑全部选择理科,思维量、备考压力比较大,所以挑一门文科调剂。这样不仅大学能就读心仪的理工科,即便转向文科,也有基础。而她的同班同学毛哲华,未来想从事传感器研究,虽然这是一门物理应用学科,但选择化学、技术和地理,同样允许报考。
毛哲华
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我选的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这几门,首先从学习上来讲我会感到更快乐。如果在老高考里我的选择是理科,而我的物理和生物成绩不是很高,所以我可能并不能选到很好的关于理科的一些大学,所以我在新高考里选择了地理、技术这样一些我的优势学科,让我的总分能上升,而我因为选择了化学,所以在那些理科的中同样有了选择的权利。#p#副标题#e#
“7选3”后,部分理科科目弱项的学生,也能通过适当科目搭配,考入医学、工学等传统意义上的理科。而在文理分科年代,作为考试科目的物理,如果成绩稍弱,基本宣告与竞争激烈的理科院校无缘,因此转入文科的考生,也不在少数。省数据显示,相较旧高考,2017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考生约减少一半。“7选3”丰富学生选择的同时,也给高中管理带来不少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排课,如果完全满足学生意愿,可能会出现35种组合,远远出人工能力范畴。
申屠永庆
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高考改革,它坚持追求的一个很基本的理念就是选择性教育,就让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每人一课表很好地体现学生选择。有时候我们学生选的可能只有10来个人。较后我们10来个人也组成班级,助他能在这种选择下能够很好地学习和发展。
事实上,面对这场改革,无论学校实力强弱,都是不小挑战。有些高中根据优势科目,只允许5到10种选择,很难说清,这是应试思维作祟,还是现实办学条件所限。走班还意味着需求更多教室,而盘活、改造现有资源,却非一日之功。同时,不少学校都出现理科老师富余,文科老师短缺的问题,在某高中,一位地理老师一周竟要上20多节课。更迫切的是,“7选3”后,划分更加精细,对于未来,高一新生做决定的时间提前了。如果不做好生涯规划,很难增加,“7选3”得到的不是一个盲目的结果。
申屠永庆
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我们也尊重选择机会和权利,但是学生现在缺乏选择的能力,所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们怎么样增强学生的选择能力,作为一个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或者说我觉得可能是现在中国基础教育里面十分关键的内容。
尽管目前看来,高考改革依然无法脱离分数的主宰,但也正在试图逐步淡化分数的作用。包括争议很大的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科技类竞赛、省级学生等加分项目。在没有加分的前提下,家长是否还有热情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又能否把兴趣和未来规划结合,这都给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钟秉林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高考改革绝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高中的事情。需要是基础教和高等教育协调起来,我们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能够协同的进行改革进行创新。另外,还需要教育系统的内部和教育系统的外部能够协调起来,共同推进改革。
大学招生不光看分,更要看人,大学招生自主权增加,不再被分数牢牢捆住。这也正是这次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浙大等42所高校以及复旦等24所上海高校已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方式招生,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后者包括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
钟秉林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评价的方式更多元一点、评价内容更丰富一点。更加地考察一个学生发展的情况。但是具体的做法也不是一刀切的。比如说,上海搞这种631;统考成绩60%,还有学校自主测试的成绩占30%,还有10%是根据他高中阶段的学业考试的成绩。但是这一切都要放到阳光之下进行。
打破唯分数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素质,必然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除了参加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更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美国,不仅科技馆、博物馆对学生开放,不少社会企业、科研院所也向学生敞开大门。我们的教育要想不只育分,更要育人,除了大学、高校的努力,相应机构场所是否已做好准备?全社会能成为育人的场所吗?
钟秉林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我们为了培养创业人才,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这就需要社会企业科研机构来支持,也需要政府更加重视、能够去统筹安排。光靠一个学校这种事情做不起来的,社会实践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科研院所合作,这个就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了。
岩松点评
今年是我们恢复高考40年,五六月份纪念这个40年的报道研讨很多。的确恢复高考功德无量,它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子有路成为现实,但在回顾与纪念之中我自己也曾对媒体说,接下来的高考改革,考试改革是一部分,但更重要是高校的真正改革,能从行政化中走出来,更自主的招生,有更多元的选择标准和考核体系,用更有活力,更自主的高校改革来倒逼我们的初高中教育真正变革,由应试变向素质。改考试方式只是治标,离治本还远,还是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是治本我们准备开始走了吗,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