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个周的时间,准高三生们就要开启备考模式了!高考前会面临哪几次考试?根据高三生活的标配来看会有:第一次月考、期中、期末、一模、二模这五次考试。应该摆出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这些考试呢?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月考、期中考:看淡分数 把握节奏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课程处主任牟晓萍认为,开学后的首次月考和期中考试时,考生不要将目光仅放在较终的分数上。因为这两次考试的意义在于帮考生调节、磨合在校学习进度与自身复习安排。根据往年经验,这两次考试通常会安排在国庆长假过后和11月初进行。由于距离较终高考时间还比较充裕,考生可利用这两次考试完成“瞻前顾后”、“适度调整”这两个基本任务,为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备考“高原期”做好身心准备。
期末考:初步定位 预估目标
期末考试是考生要经历的首次全区统考、统判考核,是一次更能体现公信力的“大考”。这次考试结束后,考生可通过数据分析清楚知晓自己的总成绩、各科甚至是单个题目所获分数在全区的排名位置,利用考后的寒假初步定位下学期的备考思路及报考目标。
模拟考:演练高考 调整情绪
再次开学后,考生要迎来的就是“一模”、“二模”两次模拟考试。除了语文、数学及外语三个科目外,这两次模考都将采用综合科目试卷的考核方式。#p#副标题#e#因此,考生要先结合自身特长,科学确定适合自己的答题时间方案。考生不妨将“一模”当做高考前的仿真实操来看待,在模考结束后要对考试全程进行回顾和梳理,结合之前期末考后获得的分析数据,再一次做好自我定位。“二模”虽不再是全区统一阅卷,但因其临近高考,考生将它当作一个长距离冲刺较后阶段的过渡滑行期,做好较后阶段的冲刺及应考时间、考前作息、情绪、心理等多方面调整。通过“二模”,考生可在学科上作好较终的查缺补漏,在身心状态上进行较后的微调,给全年备考做好收尾,让自己从容地走入高考考场。
毕业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的王嘉贺今年被北建大与北交大合作的交通工程双培计划录取。作为刚刚经历过高考的一名过来人,她就几次“大考”给学弟、学妹一些建议。
“该放下的先放下,提醒自己已经是高三的学生啦,是时候为自己的未来做点什么了。”对于首次月考,王嘉贺认为调整好心态较关键。随后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以查漏补缺为主。每次考试都要尽量规避干扰因素,尽力考出前一阶段复习的真实水平,这样有利于后续时间内有针对性的改善和增强。
对于“一模”,王嘉贺认为,在心理层面上要克服紧张,放平心态。在应考方面,她建议做题过程中不妨尝试先易后难的策略,不和难题较劲。此外,每一科都要合理安排好时间,特别是综合,可以提前找题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分配方案。“二模”和“一模”在她看来是有着互补性的。她感觉“二模”比“一模”简单一些,是高考之前较后一次统一练习的机会,考生可以本着“且考且珍惜”的状态应考,以此建立自信,但切忌因为成绩的提升盲目、过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