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备考如何做?其备考的误区和应对策略是怎样的?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12-12 09:44:59

  高考的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阅读题目,主要的一个难点就是论述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在考生的判断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区分的清楚。在我们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在备考这类的阅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呢?本次伊顿教育老师就给各位考生来解析其中的一些技巧,以及在备考的过程中大家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以及应对的策略,一起来看看。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备考如何做?其备考的误区和应对策略是怎样的?

  自2017年起,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选文和试题设计都做了重大调整,如果不对近三年高考试题做深入研究,重新审视命题特点及规律,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复习备考就易陷入误区。

  一、备考误区

  1.对文本的研读不到位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把握的高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备考复习效率。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一是对文本的观点没有明确的认知;二是对文本的行文思路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三是不能明确文本内容,对于哪些是作者观点句、分析评论句,哪些是支撑观点、评论的材料不能准确判断和明白讲解;四是对句子表达的内容及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和命题特点的把握不到位

  有的教师对高考试题的讲解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照搬评分标准和解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把试题讲解等同于对答案。不能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教师自己都没有研究清楚选项的来龙去脉,何谈复习效率?

  3.不能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掌握收藏知识,培养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所谓“具体的情境”和“典型任务”,就是运用所掌握的收藏知识和所形成的关键能力去完成具体考试要求解决的问题。就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言,试题要求考生用已掌握的文本阅读知识和已形成的文本阅读能力完成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复习备考要从源头做起,教师应带领学生掌握收藏知识,培养关键能力。然而现状如何呢? 有的教师在进入高三复习备考后,几乎一直在带领学生刷题、讲题,可想而知,学生在没有掌握相应知识和形成相应阅读能力的前提下,效果会怎么样。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使复习在低效甚至无效中进行。

  4.不重视高考试题的阅读与讲练

  高考试题在高三备考复习中的重要地位,高三年级的部分教师还不是很明白,所以没能高度重视。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对试题所承载的丰富内容知之甚少;二是观念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试题是考过的了,况且学生已经做过、考过,没有需要再利用;三是信任模拟题、推测题、题等种类繁多的测试题。这些测试题用来检测复习效果,无可非议,但若作为复习的“法宝”,就有待商榷了。笔者认为,只做套题而不关注高考试题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二、应对策略

  1.研读文本,掌握规律,历练思维

  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笔者认为教师对论述类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是做好复习备考的前提。教师应在备考之前或在备考的过程中,对近五年,至少是近三年的卷考试文本进行充分细致的研读,结合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关知识,掌握文本特点,总结阅读规律。在此基础上,精选各种测试题中的阅读文本,作为检测练习。

  其次是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教师在自己研读高考试题文本的前提下,将其分类整理,带领学生精读,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文本阅读相关的收藏知识,训练读懂文本的关键能力,即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形成基本的阅读思维习惯。如理解立论前提的习惯,准确把握论证观点的习惯,准确辨认论据、观点、论证的习惯,正确理解论据与论点关系的习惯,正确判断文本逻辑推理的习惯等。

  2.熟悉命题特点规律

  2017年的高考语文是新高考的开端。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虽已有十余年,但使考查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的应当是从2017年对高考命题的革新。命题者在原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基础上,做了调整,首先是对每一道小题的考查目标、考点、能力层级做了明确清晰的规定。第1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B、C、D 或B、C。这样多层级设题,有利于不同省份、不同差距的地区选择。第2题考查考生分析评价文本论证的有效性(论证分析),即分析作者如何提出观点,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观点及材料的有效性等能力,能力层级A、B或C,同样适应了不同省份的需求。第3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能力,直接指向思维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或C。

  就设题层级而言,分析近三年论述类文本试题可知,试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推断能力。所谓理解,就是对文本重要信息的解读,近三年高考试题的选项内容设置包括:对论点概念的解读或概括;对重要语句、某个语段内容的解读或概括;对文本某个细节相关内容的解读。

  分析,就是分解剖析,是对文本重要信息的价值判断,含有评说解析之意。在文本内容方面,选项表现为对相关内容的评说;在论证分析方面,选项表现为对论证有效性的评价和剖析。分析近三年高考卷可知,选项设置内容主要有:对论证思路(整体、某一方面、某一段落)的分析;对立论前提的分析;对论证观点的分析;对整体论证方法或局部(某个段落)的分析;对论证目的(写作动机)的分析;对论据与论点关系的分析;对论据有效性的分析;对重要论述细节的分析;对论证思维的分析。

  推断,就是推理和判断,一是对文本内容的推理。分析近三年高考卷可知,选项设置内容主要有:由立论前提做出的推理;由某个内容(语句内容、细节内容、语段内容)做出的推理;由观点做出的推理。从推理方式而言有:假设推理,用“如果……那么……”“如果……就……”等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表述;条件推理,用“只有……才……”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表述;因果推理,用“因为……所以……”“因此”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表述;递进推理,用“不仅……而且……”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表述;结论推理,有“可见”“说明”“可知”“也会”等词关联。还有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判断。分析近三年高考卷可知,选项设置主要有:对原文观点做出的判断,对段落内容做出的判断,对重要句子内容做出的判断,对关键细节做出的判断,主要用“是”“应该”“不是”“有”等词语表述。

  3.学习掌握需要的阅读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读懂论述类文本,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需要的阅读知识。政论文、学术论文是以阐释论证为主要方法,正面论说见解和主张的立论性论述文;时评、书评是以分析、评价为主要方法,对特定对象进行评析的评论性论述文。首先要学习知晓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在论述中提出的观点。一篇论述文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多个分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论据与论点(观点)构成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就论证方法来说,有例证法(事例做论据)、引证法(理论做论据)、对比法(比较说理)等。论证过程就是论证的结构思路,是论述文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基本结构思路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论证的结构形式就整体而言,有总—分式、分—总式;就分析问题部分而言,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和破立式。另外作为评论体,有其相对独立的分析方法,如因果分析法、比较(对比、类比)分析法、辩证分析法、设问反问分析法、假设分析法等。同时还要学习了解一些逻辑知识,如概念、判断、推理等。

  4.在阅读训练中运用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历练阅读能力和解题技能

  阅读有路,解答有径。阅读的路径就是收藏知识的运用,解答的路径依据设题内容及特点而定。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时,第1题,首先要读懂文本和选项,找到对应的内容,然后比对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找到设误点。第2题,要明确选项分析内容,结合文本论证特点和选项设置特点确定选项对错。第3题,一是结合文本内容解读选项,分辨是判断还是推理,二是明确判断或推理内容。

  三、准确判断

  就解答技巧来说,第1题,选项出现的设误点常常是变换说法来设置陷阱,形似意非;改头换面来设置障碍,形似意非;组合语句来扩大搜索范围,增加理解障碍,形非意是;压缩语句、筛选整合来增加理解难度,形非意是。一是通读文本,读懂作者观点态度;二是读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句子或段落;三是将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认真仔细地比对,看有无理解与分析偏差、信息遗漏,明确对错。第2题,选项设置,围绕论证展开,错误的设置以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判断、观点与论据的关系分析、论证的思路层次、顺序的逻辑关系分析为目标。一是准确判断文本议题、作者的观点,厘清观点与论据、观点与分析之间的关系,厘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二是选项,明确选项分析文本哪个写作特点;三是确定对错。第3题,选项设置从逻辑入手,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因果关系、语法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先后关系、有无关系、个别与全部、点与面、普遍与特殊、被动与主动等,是准确判断选项的关键。

  【例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现代小说吸收借鉴了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写法,注重小说叙事的复杂性,出现淡化故事情节、加强心理描写的倾向,小说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人性丰富性的表现不断提升。这种小说的现代化道路导致了小说的雅俗分流,让现代小说变得越来越“不好看”了。上世纪80年代末,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的订阅量滑坡,纯文学的读者锐减。网络小说回归了中国小说的故事传统,以精彩的故事吸引了大量读者,形成了网络小说阅读热。

  好看的网络小说被称为“爽文”,有各种“爽点”,主角天赋异禀、奇遇不断被称为“金手指”;主角一路好运,困境中总能逢凶化吉被称为“主角光环”……这些常见的网络小说写法是中国传统故事小说中“传奇”手法的极化,即“非奇人奇事不传”。传统小说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手法为网络小说所普遍采用,设置悬念在网络小说中被称为“挖坑”,解答悬念被称为“填坑”,小说的结构就是一个不断“挖坑”“填坑”的过程。网络小说家的才华,首先是编故事的才华。人气网络小说无不具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和紧张的故事节奏,读后让人欲罢不能。但故事为王的网络小说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以故事取悦人,网络小说常有表达作者情绪的“私货”,有延宕情节发展的场景、心理描写,也有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只是相对故事的推进,这些要素的分量要轻得多。

  好的网络小说意味着叙事逻辑的,虽然故事是“小说家”言,但故事要编得“圆”,要让读者信以为真,获得“代入感”,在人情、事理上应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对于追求“奇遇”的网络小说来说,笔力主要在故事,因而会冲淡对深层内容的表现。网络小说多是轻逸的、不烧脑的通俗小说,符合大众阅读心理。好的网络小说家必然是那些有文学追求的人,他们精于编故事,也采用一些常见的网络小说套路,但他们在小说语言、人物形象、故事细节、故事逻辑、故事内蕴的处理上,有意识地越了小说的俗套,以独特的艺术匠心表现出一种雅致的文学情怀。说到底,那些只是依靠技巧和套路写作的网络作家可能会圈到一些粉丝,赚得一些收入,但只有那些善于讲中国故事的网络作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声,那些雅俗共赏的作品才可能成为网络小说。

  在中国传统的说书人那里,小说是“劝人的”,小说故事中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蕴含了读者所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包括除暴安良、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与中国传统小说相似,网络小说中的文化价值观是明晰的,其内容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通,网络小说的受众面大,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多,传播精神正能量,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小说比纯文学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的网络小说总是导人向善,给人梦想,鼓励人积极面对人生。«光之子»的格调是明亮的,«斗破苍穹»中“莫欺少年穷”的故事充满正能量,«琅琊榜»中蕴含着人生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网络小说的故事讲究好看,对青少年读者的精神塑造是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因而也是有力的。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小说重在借鉴和发展传统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小说写法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雅俗分离,网络小说由此产生。

  B.中国好看的网络小说,继承中国传统故事小说中的“传奇”手法,把传统小说的“传奇手法”发挥到极致。

  C.中国网络小说,善于讲中国故事,追求的叙事逻辑,依靠技巧和套路迎得了读者的。

  D.中国的网络小说集真、善、美于一体,导人向善,给人梦想,鼓励人积极面对人生,寓教于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国现代小说吸收借鉴西方小说写法导致雅俗分流为立论前提,论证了网络小说阅读热的缘由。

  B.文章从网络小说的作品、作者、读者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网络小说传承和发展传统小说的需要性。

  C.文章从网络小说表现艺术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论证网络小说借鉴和发展传统小说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D.文章在论及小说主题时,采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以突出网络小说传递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网络小说以故事取悦读者,所以网络小说中的诸如场景、心理描写以及现实世界等内容往往被网络小说家们忽略。

  B.只有那些有文学追求、精于编故事、有文学情怀的网络小说作家,才能创作出雅俗共赏、人文精神厚重的网络小说。

  C.网络小说有鲜明的文化价值观取向,传播精神正能量,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见,与中国传统小说相通。

  D.网络小说只有借鉴和发展中国小说传统,以精彩的故事吸引大量读者,才是有力的,可见,网络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传统。

  【参考答案】

  1.B

  【解析】A 项无因果关系;C 项“依靠技巧和套路迎得了读者的”错,原文是说可以圈到粉丝,并未说迎得了读者的“”;D 项应为“中国的网络小说”,选项扩大了范围。

  2.D

  【解析】A 项是对文章论证前提的分析。文章开篇介绍中国现代小说“变得越来越‘不好看’了。上世纪80年代末,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的订阅量滑坡,纯文学的读者锐减”,原因是写作手法导致雅俗分流,从而提出网络小说继承传统写法,雅俗共赏,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故A项正确。B项是对文章论证对象的分析。涉及第二、三、四段,根据文意,选项所分析的内容是对的,故B项正确。C项是对文章论证内容和思路的分析。分析内容涉及第二、三、四段。第二段侧重分析网络小说“传奇”手法、悬念手法运用、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第三段侧重分析的叙事逻辑;第四段侧重分析网络小说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故C项正确。D项是对文章第四段的论证手法的分析。原文论及传统小说故事与网络小说在思想内容上的关系,为了突出二者深层的相似和相通性,使用的是类比手法。作为一种推理论证手法,类比是求同,对比是求异,突出各自的特征,即对立面和不同点。故D 项不正确。

  3.A

  【解析】因果推断不成立。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高考
上一篇:什么是“区间式题型”?高考阅读面对这种题型如何投机取巧? 下一篇:高考作文辅导之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两个基本点是什么?如何清晰表达观点?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高中英才班
高中英才班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