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叙事写景散文诗,将其中的景与作者的情感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在赏析的时候,我们也是除了学习作者的巧夺天工的写作手法之外,还要赏析作者的情感以及想要表达的意思。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在一起的。学习完这些之后,我们还可以认真的学习一下作者表达的技巧,集百家之长。一起来看看!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名篇。北宋文坛执牛耳者,欧阳永叔是也。
我们提到北宋文坛,首先想到的苏轼,作为无所不能的文学大家,苏轼在诗词上的造诣非同凡响。当文学进入到宋初,诗开始理性化,成为高端说理文体,下沉民间的娱乐体裁则被艳词所占据,直到苏轼开始词牌题材创新。
但是北宋的文坛变化较大的不止诗词,诗的雅化和艳词开端自晚唐已经开始,在北宋初只是各自更进一步。实际上文坛上较大的变化是赋的逐渐消亡和散文的兴起。也就是文章的去骈体化。这正是欧阳修主导的诗文归正的文风,得益于他手握科考的指挥棒,这种清正简白的文风迅速修正了骈体的浮华空洞,配合时代的兴起而清正。
所以欧阳修位居散文大家里遴选出来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首位。
《醉翁亭记》成于庆历五年。这一年,因为声援范仲淹的庆历政策,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太守。朝堂上的失败,让他感到苦闷,但是外放脱离政治风暴中心,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所以欧阳修的心情应该是中略带失意的,作为一个文人,不能为朝廷所重,转而放荡山水之间,有身心的舒适感,也有一些些惆怅。
《醉翁亭记》充满诗情画意的清丽格调,正是欧阳修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描绘出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画面,体现出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了解了欧阳修当时心中所想,再来看文章,很清楚地就能体会到他是如何寓情于景、自然结合的了。
其实较关键的一句,就是千古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就是欧阳修自称,前面提到太守“饮少辄醉”,为什么喝一点点就醉了呢?因为太守并不是缺了这口酒啊,而是喜欢这亭子周围的山水风景。这山水如此秀丽,醉翁看在眼里,醉在心里,不过借酒言醉罢了。
这是很明白地指出,我就是借着酒意看风景而已,可暗地里呢,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也不过是抒发自己儒家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罢了。
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既然当不了京官,那就与民同乐,做好一方太守,也算经世济国的本分。
《醉翁亭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醉翁亭”的风景和由来,以及太守易醉的心情。第二部分深化写景。第三部分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四部分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所谓四部分精巧结构、金线提珠,无非就是律诗的“起承转合”普遍文法的放大、扩充,再通过欧阳修的文采修饰,一页千古流传的名篇成矣。
再来看写景抒情结合的问题,第一是明白表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是通过山水景色,百姓出游的描写反映自己深一层次的为国为民,不在乎官位高低,只求与民同乐的心情。
一明一暗,动静相间,大家不妨多读原文加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