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较低投档线是在考生被投档之后才会产生的,但是一些院校在第一次进行录取的时候,宁愿没有招满,也不会将投档的学生全部招收,这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考高校较低投档线的划定过程就会明白一些院校自己填了志愿,但是没有被录取,却较后出现在征集志愿的高校名单中的原因了。
在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下,较低投档线是由较后一名投档到该高校的考生决定的。
大家都应该知道,平行志愿的特点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也就是谁的分数(位次)靠前,谁就会被优先投档,而具体投向哪所学校,是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先后顺序进行的,将工大的投档后,再进行第二名考生的投档。
而且,在大家看到各省考试院公布的较低投档线之前,也就是在正式投档之前,都要先进行模拟投档,而模拟投档的目的是让各招生院校通过对模拟投档信息的分析,决定是否调整投档比例并增加招生计划。
现假设排名前60的考生,面对院校ABCDEF六所院校(每所院校招生计划都是10人)时,填报了同一样的志愿,都是填报了从院校A到F的顺序,那么,在根据平行志愿进行投档的时候,首先对工大的考生进行投档,而考生1号的第一志愿是院校A,而此时院校A一个考生也没招到呢,很自然就把考生1号投到了院校A,同理,到考生10号的时候也投到了院校A;而到为排名11的考生投档时,虽然第一志愿也是院校A,但由于10人计划已经完成,因此,只能看第二志愿了,而此时第二志愿院校B还空无一人,很自然的,就把第11号考生投向了院校B,如此反复,一直将60名考生全部投向各院校,形成了如下图的所示的结果。
如果较后投档的时候也是如此的话,考生10、考生20等六人的成绩便会是六所院校的较低投档线;
要注意,上面说的,其实只是第一次模拟投档,院校会根据考生情况有可能调整招生计划或投档比例,现在假如院校A增加一名招生名额,那么,排名第11的考生11便可以被投档到院校A了,而后面的考生自然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动,也就是各院校排名较后的考生变成了考生11、考生21、考生31、考生41、考生51和考生61,很显然,较低投档线和刚才就不一样了。
而如果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并非都把院校A列为第一志愿,而是考生1第一志愿是院校A,考生2的第一志愿是院校B,而考生3的第一志愿是院校C,到考生7的时候第一志愿又是院校A,如此反复,那么,根据上述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较后模拟投档的结果便会是下面这样:
假如以此正式投档,便会和上面形成完全不同的院校较低投档线,很显然,从这次的投档结果看,六所院校的较低投档线,除了院校F没什么变化外,其他五所院校的投档线都大大降低了,如果这是两年的投档资料,就会有人认为前五所院校不再被考生看好了。
很自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投档线是在投档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划定的。应该说,是考生们不同的志愿填报,决定了那些考生可以投档到该所院校,而排名在该院校较后一名的考生成绩,很自然就成为了该校的较低投档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