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省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解析来了,隔了这么久,大家在看到其他的身体立意点的同时,也可以看看本文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另一个角度来思辨的看待生活。这一次的作文是一则材料,文中启发考生的句子则是生活与思考。那么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看的话,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生活中对于一些事情的观察其实可以深入的进行思考。正是那句话说的一样,生活从来不缺少美,我们要去善于发现。而2019年省的高考作文试题解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9年的卷题目看似依然走历年来涵养人文精神的路线:于独立开放中关注自我,联系当下。实际上,本次命题在重人文底蕴,即人文关怀、人文积淀和审美情趣上,增加了道德品质的考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弘扬价值观,并由此突出对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引导与激发,强化考生“风声、雨声、读书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凸显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积极思考、注重应用。
一、材料理解:自我流露+立德树人
初看此题,不由让人想起2015年的“文章和人品”、2017年的人生三本书等,虽然这是一个“与考生为友”的作文题:引导考生相对思考,辨证施治,既可以在文字中凸显内心的世界,也可以让老师见识年轻的心灵。而我的“读者”,是一个世界——它可以是时代使命,也可以是理想目标,于是,顺应时代召唤,志存高远,昂扬奋斗,把小小的我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则是一个青年学子应该写的作品:尽管有大小之别,内外之分,但,小小的我与这个世界的声气相通,息息相关。
当然,“我”想要高标独立,不为世俗所左右,不媚俗,不迎合,在众人皆醉之下保持独醒姿态,走自己的路,进了门,也是一方别致的天地,可徜徉,可歌吟,可涂抹。世界因我而不同,这便是自我的价值,也是文字的价值。
从历史角度梳理历代先贤的创作主张:自《荀子》提出文以明道;汉代扬雄紧步跟随;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有《原道》篇,更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唐代韩愈的力倡无疑为之添了柴禾;欧阳修补充韩愈所讲的“道”除了仁义外,还有《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欧阳修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并且还主张“载道”要能“载大”;宋代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则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第一次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
这个“道”,就是作家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家国大事,这是一个作家作为公民的责任担当、社会认同乃至国际理解。因为,身为作家的你,生活在时代之中,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故“多倾听读者的声音”其实就是要在作品中反映时代的精神。当然,作品中势需要流露出作家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反应自己勇于探究、理性思维的写作品质。所以,考生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材料。倾听读者的声音:时代旋律、人文精神、悲悯情怀;坚持自己的想法:言为心声、大胆言说、文以载道;两者有机结合的思辨性写作(较佳):作家既可在作品中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反应自己勇于探究、理性思维的写作品质,又要适时反映时代风貌,家国大事,这是一个作家作为公民的责任与担当、社会认同乃至国际理解。更深层次的,那便是灵魂的拷问了:你的人生谁作主——你也是自己人生的作家,你是为“读者”所左右呢,还是坚持自己呢?
综上,本作文的立意可以为:
1.自我与读者齐飞 主观共时代一色
2.扬时代之帆,逐自我之梦
3.我心有主,自不俯仰
4.一切文字皆“双语”
5.文为自己而作,言为时代而歌
当然,也有可能会有偏题的立意出现,如“炫出自我,方为大作”,这就片面强调了材料中的“另一种看法”,缺少思辨性了。
二、“写作”思考:生活复杂,且行且珍惜
今年命题的变化,在材料后面的“假如你是……,那么你将……”,这个假设,暗示考生可以说“自己的话”,所受拘束较小,在心理上起到很大的安慰作用;结尾处“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又明确告诉考生,论述文是选体裁,这就及时联系了考生平时的所学与所练。
莫言在《文学个性化刍议》中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文字:“一个写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不同的独特视角……没有偏颇就没有文学,中庸和公允,不是我心目中好的写作者所应该保持的写作状态……趋同和从众,是人类的弱点……合唱虽然是社会生活中较重要的形式,但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歌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声音不被众声淹没。”这是明确提倡文学需要个性化,需要提示出人类灵魂的奥秘,所谓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人的作品是从自己的精神世界出发,但也同时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作家和他的创造》)
本材料借作家说事,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生活看成是一个作品,并从中处理好作品(我的生活)与“读者”(外部世界、大环境、时代生活)的关系。他们可以在作品中体现家乡的喜人或恼人之变,可以写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处理,可以涉及家庭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可以写历代游子与故乡的关联,可以写新时代青年为家乡发展、为故园繁荣、为人民平安做出的贡献(塞罕坝精神、四川凉山救火英雄、女排精神、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等)这些青年,不做“宅男腐”女、不做“佛系”乃至“丧”青年,他们斜杠的背后,是栉风沐雨,恪尽职守乃至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用青春书写自己的历史而骄傲?他们,既是自己作品的主角,又是自己作品中的第一读者,这样贴近生活的写作,考生在如此清纯的洗礼中,怎能不受到“润物”般的无声教育?
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整体上是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的同时注意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