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陕西陕西三统语文考试的作文材料是来自名家名训的家训,在中国的传统中,家庭是每一个人都在乎的,而且也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所以家庭更能反映出一个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注重也是在家庭的观念上的一种转变,在现代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对于父母的榜样的要求是一种更加严格的标准, 这也是我们的传统上的家训的外化表现。所以高考对于家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是在各位小伙伴中的贴身的体悟中所得。而下面的陕西三统的语文作文的写作指导小编给大家重进行全新的解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梁书》)
②富贵子弟无成者,失于姑息也,贫贱子弟易成者,习以严束也。
(《修匿余编》)
③施惠勿念,受恩勿忘。
(《朱子治家格言》)
④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司马光)
⑤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林逋)
中国文化西安伊顿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句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写作切入点的限制性。“中国文化西安伊顿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写作时应立足于“化育后世”,谈以上名句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中所给五句话均为名人家训,因此写作时考生可谈家风家训是如何教导化育子孙后代的,这就限制了写作情境。结合材料中名句的内容及其出处,可知材料的应是家风家训,应围绕其来审题立意。而非站在青年学子的立场上,谈后辈应自立自强,或者论述“贫困易造就人才”“严于律己”“文化造就未来”“品格铸就人生辉煌”“奋斗是人生较大的财富”等内容。
2.写作内容的限制性。“化育后世”“上面五句话”“选择其中两三句”等要求,提醒考生写作时应围绕上面五句话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两三句作为基础确定立意,谈家风家训如何化育后代。写作内容容易偏跑的情况如下:
①与家风家训无关。如“卸下头衔,迈步向前”“莫让金钱遮蔽道德”;
②虽与家风家训相关,但不在五句名言的立意范围内,或虽有联系,但太过宽泛。如“品传统文化,扬优良家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③只选择了其中一句名言来立意。如“富贵非吾愿,施惠吾所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④虽是家风家训,但不是来自题中材料。如“遗财不如遗技与义”(此点虽与材料②有交叉,但不是来自材料)。
3.内在思维的限制性。
①行文时所选择的两三句名言要有内在联系,要能形成有机统一体,而非这几句名言的简单叠加拼凑,如“感恩、清白、义方助复兴”。
②在写作时,要能以突出“财”与“德”、“严束”与“姑息”、“施惠不图报”和“受恩常铭记”来进行辩证论述,如此立意会更胜一筹。
③观点切忌偏激、化,如“莫让遗财贻误后代”。
开放性
观点组合是自由的。写作时可以任选五句名言中的两到三句,并以此为基础来立意。材料①的是“清白”,是化育的内容,可突出“财”与“德”的思辨;材料②的是“严束”,是化育的方式,可突出“严束”与“姑息”的思辨;材料③的是“感恩”,是化育的内容,可突出“施恩不图报”与“受恩不能忘”的思辨;材料④的是“义方”,是化育的内容,可突出“什么是真正的爱子”的思辨;材料⑤的是“富贵计”,是化育的目的,可突出“遗财”与“遗德”的思辨。写作时要抓住材料的内在联系,自由组合。学生可以自由联系社会现实,比如啃老现象,父母溺爱、纵容孩子,官二代、富二代中的吸毒案,“我爸是李刚”等典型事件,反思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应该传承给孩子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切合材料,都符合要求。
解题
本题是传统文化类中的家风家训热点,命题采用名言组合的形式,有很大的开放性,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立德树人的层面上,聚焦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的培养,引导考生树立立德为先、清白做人、重德疏财的价值观;也考查考生关注社会现实,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思考如何发扬家风家训,怎样才能做到家国同兴、国富民强、长盛不衰。
参考标题
切题立意(组合示例):
1.①+④教子以义方,遗子以清白。
2.②+④义方严束育后代。
3.①+⑤清白家风计长远。
4.③+⑤遗子以德不以财。
5.②+⑤富贵难永续,严束教子成。
偏题立意:
1.我辈当自强。(写作切入点错误,应站在如何教化后代的角度,而非自身该怎样做的角度立意)
2.富贵不可淫,贫贱不可屈。(偷换概念,将“清白”和“气节”的概念混淆,“清白”指品行端正,没有污点,廉洁自律;“气节”强调坚守尊严)
3.莫让财富贻误后代。(观点片面,化,“十败其九”意指并非全都是因为遗财而败家,强调的是遗清白)
4.遗财莫若遗“技”。(“技”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偏离题意)
5.论如何造成贫富差距(材料侧重谈的是如何化育后代,而非探究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范文展示
遗之财富不如授之教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牙牙学语时,《三字经》便已融铸于中华血脉,华夏自远古走来,穿携古之教化义理,流芳百世;中国向未来而去,伴守传统化育,迎新时代复兴。
古之教化,在明明德。
“父之爱子,教以义方”。自夏之禅让,舜便教子以贤,担国之大任。古代历史,风起云涌,德义教化之旗却从未倒下:谢添出身名家,世家大族,富可敌国,但家族的传承让他义无反顾,入仕有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可他一向恭敬,素来坚毅,为汉邦镇守疆域,保一方太平。霍去病身为将门虎子,却非因家境殷实而无所事事,却是传承父亲志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舍小家为大家,捐躯报国,以死明志。古人高义,感我中华。
今之传承,在明己志。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的轨迹刻下中华韵骨,文化不会随时代而消亡,反而熠熠生辉,愈加璀璨。毛泽东教毛岸英以劳动之姿实现人生价值;傅雷家书点点玉墨,缕缕纸香,将教义志向浸润子孙心田;何猷君出身富贵,父亲的化育让他不断充实自我,从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到较强大脑的选手,他一路前行,明己之志。“富贵不能骄”,传承精神财富的价值更高。
遗之财富不如授之教义。今之时人,日月为证,以的风骨刻下中华道义的华章,重振国之重器。
来者发扬,在弘新风。
“富贵子弟无成者,失于姑息也,贫贱子弟易成者,习于严束也。”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洪流中,家风的教化作用日益珍贵。富贵已不再稀有,贫穷仍存于世间。王心仪一篇《感谢贫穷》让古人圣训再现光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寒门学子志向远大,严于律己,不鹜于声,不弛于惰,故而事业易成。相反,如今富贵之家,溺爱孩子,疏于教化,以至恣意狂放、一事无成者,比比皆是。
遗之财富不如授之教义,后之来者,身体力行,以时代新风传承中华文化,再现国之雄风。
泱泱中华,红日初升,大道其光。遗后世财富,莫如授之以教义。优良家风世代相传,化育子孙,道义永存,家国同兴!
点评
本文是考场佳作的升格作文,思路清晰,畅谈古今,立意高远,聚焦传承的内容和方式,着眼传承优良家风的意义;引用材料准确醒目,论述材料丰富,能准确支撑论点,且表述言简意赅,突显了扎实的语文功底,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