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老百姓的精神信仰,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传奇的神兽,民间的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时候也会去拜龙王。可以说这是民间的百姓的一种信仰和精神的支撑。而古代的神话中也有关于龙的的这样一个传说,叫做“孔甲养龙”,这是一个有意思但是却是令人和诧异的故事,下面的文章中会给大家进行详细的解释。不过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其实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信仰和思想。
孔甲养龙的神话
孔甲,是上古夏朝的第六位国君,姓姒,名孔甲,是姒不降之子。孔甲的父亲死后,其叔父姒扃继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姒廑。姒廑在位八年,一病而亡,孔甲才得以登上王位。
孔甲继位后,喜好鬼神、荒淫无道。终日沉湎于歌舞享乐之中,不理朝政、胡作非为,各部落首领的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日渐衰落。
“孔甲养龙”的故事,见于《史记·夏本纪》及《左传》的记载。
孔甲继位后,有整天天降两条龙,一雄一雌,盘踞在皇宫之外,并不飞升上天。孔甲大奇,于是召来近侍之臣询问:“天降二龙,住何吉凶?”其中一位叫邓云的臣子说道:“龙降而不飞升,乃大吉之兆。”
邓云说,有一个叫赵累的人善于养龙,能够根据龙的饮食习惯驯养之。孔甲大喜,宣召赵累入朝,命其养龙。赵累入朝领命,乃将龙移至其家,建造御龙池,蓄养真龙。不久,雌龙却突然患病死了,赵累将龙剖洗后做成一到美食,献给孔甲。孔甲得食龙肉,甘美异常,高兴之下重赏赵累。
过了一段时间,孔甲回想起龙肉的美妙滋味,又想吃龙肉了。于是命令赵累将一条龙宰杀,赵累心想,真龙岂是池中之物能随意宰杀吗?于是逃走了。使臣回报,赵累逃走,孔甲大怒,于是命令三百武士前往御龙池擒杀剩下的那一条龙。
武士们放干了御龙池中的水,正要抓龙,没想到龙被惊醒,翻身将三百武士轧死,然后飞升入天。据说真龙飞升,一时间大雨滂沱,电神雷鸣,消失不见。孔甲听闻之后,一病不起,不久一命呜呼。
孔甲养龙的真相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这一图腾崇拜,据“孔甲养龙”的故事,大概形成与夏朝或者相对更早的时期。
举凡图腾,都是在现实中不存在,人们根据某些动物的特征,将之综合到一起创造而成。所以龙的形象,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创造演化而来。宋代罗愿所著的《尔雅翼》有“释龙篇”: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综合了鹿、驼、兔、蛇、蜃、鱼、鹰、虎、牛一共九种动物的特征,但是其“本相”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鳄鱼。
孔甲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夏的国君,是天下的共主,虽然说是“天下”,但其实只是包括了黄河中下游的一些部落。这些部落较初逐水而居,到了农耕时期,才形成了小规模的以农业为的部落群体。
在农耕时代之前,是渔猎采集时代。渔猎时代,就是靠水吃水,打渔为生。当时的渔人较大的威胁,就是水中的巨无霸——鳄鱼。这一时期并没有进入冷兵器时代,甚至连青铜器都还没有,手持兽骨或者石器的上古原始人类,几乎没有力量和鳄鱼相抗衡。
由于对自然神秘和原始力量的崇拜,人们逐渐开始敬畏鳄鱼,并将鳄鱼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告诫后代远离危险。久而久之,人们对鳄鱼变得敬畏有加,而在早期原始手绘的鳄鱼形象中,则逐渐发生改变,趋近于后来的“龙”这一形象。
到了孔甲所统治的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部分更加可靠的武器,能够征服鳄鱼,甚至擒杀鳄鱼。所以才会有“杀龙以食”的记载,人们对于鳄鱼不再惧怕。但是部落文明中,对于“鳄鱼形象”的敬畏却保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部落首领以及后来的帝王恐吓百姓的一种符号。
在后来的商周时期,“鳄鱼形象”被加入了很多其他元素,发展成“龙”这一图腾形象,并成为帝王权力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