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是一种美德,是我们从小就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我们便有了勤能补拙的说法,并且被当做是真理在教授后人,但是这个观点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学习中,没哟勤奋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但是低质量的勤奋也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表现,而且时间长了会消耗掉人们的激情和对学习的兴趣,怎么样才能避免低质量额勤奋呢?我们又该怎样辩证的看待“勤能补拙”这个观点呢?
勤能补拙这句话适用于在学习上有基础,知道自己差在哪里,通过自身努力,来弥补自己的短板的情况。
但是,虽然如此,还是要避免低质量的勤奋。也就是那种根本连奋斗的目标都不清楚,盲目地勤奋的情况。
低质量勤奋会让孩子累,看似好像在学习,但其实,效果特差,花了时间,还是没有提升,较可怕的还认为是自己勤奋得不够。
所以,找到正确的方法,才是正理。
首先,让孩子对自身情况有大致的了解,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只有清楚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就能据此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有的放矢的提升,这种效果比盲目补要好得多;
其次,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提升效率
如果孩子比较自律,或父母能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提升注意力,那孩子能完成的任务是现在的好几倍,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低质量的勤奋。
再者,花更多的时间,实现单点冲刺
如果孩子学习上,在某个方面遇到了困难,那就让他在那个上面多花点时间。通过多阅读、做题,请教,总会有所冲刺。而且遇到问题要自己学会思考,通过自己的方式把问题解决了,以后遇到同类型问题,那解决起来就会顺手得多。
比如,孩子作文不行。那就让孩子多阅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读得越多越好,反而应该在读某本书时,要读慢点,读的时候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明白书中的道理时,也要随时做好记录,让自己以后还可以看到。
所以,勤能补拙,是有方法的补,而不是"傻补",不讲究效率的补,只会越补越失望,较终会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