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这首《九日齐山登高》写作手法的精妙,从题目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的信息,时间地点和事件都是一目了然的。《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值得关注的,并且也是经常考察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我们就通过赏析这首诗来具体的看看其尾联运用的手法,以及这首诗抒发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赏析作品,了解时间地点事件人物之后就能很好的找到切入点。
一、研究一下题目
《九日齐山登高》这个题目也是一目了然,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九日”配上“登高”,你都不用多想,这就是重阳佳节,这就是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王维同志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写过“遥望兄弟登高处”的句子,杜甫先生写过《登高》的诗,也是在重阳时写的。
“齐山”二字就是明晃晃地告诉我们地点。不过这齐山,现在去查有两处,一处在山东临淄,一处在安徽池州。杜牧这首诗是他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所以他登临的地方是安徽池州的齐山。
二、研究一下作者
杜牧,我们都不陌生。他那首《赤壁》我们都耳熟能详: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他那首《夜泊秦淮》我们也能背诵: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较关键的是,他们都是晚唐诗人。一个朝代的晚期,大致就是吏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样子。有才如杜牧、李商隐,皆遭排挤打压,郁郁不得志。如此,诗人们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两人不到五十岁,就全部走上了黄泉路。
三、研究一下诗歌
原诗如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这首诗的平仄如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首诗首句入韵,共有五个韵脚:飞、微、归、晖、衣,押的是平水微韵。平仄合乎格律诗的规定,所以这是一首妥妥的七言律诗。
首联写初秋景象。江涵秋影是俯见之景,大雁初飞是仰望之象。一俯一仰,写尽初秋景致。在这样的时节,诗人与友人携酒壶登上了这齐山。因为是初秋时节,又值地处江南,齐山苍翠一片,是所谓“翠微”也!
中二联为我们描绘了两个世界:红尘俗世与登临胜境。红尘俗世当中,诗人难得开口常笑,满腹遗恨,心中竟是怨气!但到此登临胜境,诗人只想尽情赏菊,大醉一场,快快活活地过一过这重阳佳节,方不负这佳节美景!
较后一联诗人用“古往今来”,将诗境升华,便有了穿透历史的力量,写出了人生的大共鸣!要读懂较后一联,须明白“牛山霑衣”是什么意思。诗人不是在齐山登临吗?怎么又出现了个牛山呢?这就得讲讲齐景公的故事了。
据《晏子春秋》记载: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这个故事是说,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向北望着国都流泪说:“为什么要离开如此大好山河而死去了!”感叹人生短暂无常。
杜牧在这里讲“古往今来只如此”,说的就是人生短暂无常这件事,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以“何必”二字反用景公牛山沾衣之意,强调没需要为此事哀伤流泪,表现出了一种旷达的人生观。
但纵观全诗,诗人的感情并不是如此单纯,而是相当复杂的。虽然诗人一再宣称“菊花须插满头归”,“不用登临恨落晖”,但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他的语气,就知道这些事是他的一厢情愿。登临之时,“恨”不会因为他的一句“不用”就不会来;兴尽而归,头上即使插满菊花,也不代表开口而笑的快乐就能延续到尘世中去;较后虽然说“牛山何必独霑衣”,但他还是想到了人生短暂的问题。
诗人被人生短暂,有志难酬的愁苦缠绕,他借重阳佳节,登高赏菊,畅饮大醉来消此千古大愁,却显得力不从心。较后看似旷达,却终没逃脱这千古之愁。
四、总结一下
这首诗写自己与友人重阳佳节登临齐山的事情,表现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愁苦,以及淡看生死的旷达乐观。
较后回应一下这道诗歌鉴赏题:较后一联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淡看生死的旷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