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必有用”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这句诗中的“材”应该怎样来理解呢?其中“材”和“才”的含义有怎样的区别呢?伊顿教育小编就这个问题在下面给大家做了详细的解释,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重点也可以自己拓展学习赏析一下这首诗的含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到底是什么意思?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诗出自诗仙李白(701年——762年)的《将进酒》一诗,这是李白为数不多的经典乐府诗。乐府诗起源于民间歌谣,早在先秦时期就走向了繁荣,在汉代达到了高峰,《诗经》中的《国风》里边收录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乐府诗。乐府诗用词通俗易懂,对押韵没有特别要求,句子参差不齐,但注重句子内在的韵律节奏,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内容以表达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主,主要作用是供人们在祭祀活动,以及歌舞表演中歌唱。
可以说,《将进酒》是较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诗,全诗写作手法奇崛夸张,想象力丰富,气势恢弘壮阔,情感饱满深沉,一气呵成,把李白那种桀骜不驯、傲世出尘的个性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诵读此诗,仿佛能看到凡俊逸的李白,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天生我材必有用”整句话意思为:老天造就了我成为栋梁之材,那我就必定有用。句子中的“材”,意思也很明了,本意是指一种有用的材质、材料,而不是指本身拥有的才华或才能。
要深入理解《将进酒》,需要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简单了解。
公元742年,李白的好朋友贺知章,拿着李白的几首诗作分享给唐玄宗赏读,唐玄宗过目后眼睛一亮,心里感叹: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才华横溢的人?若不把他招来给朝廷效力,岂不是浪费人才。
于是,唐玄宗在来年初春,下了一道圣旨,把李白招进京城长安,做了一名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唐玄宗的御用文人。李白时常陪伴在玄宗左右,给其代笔撰写诏书和公文,以及写一些歌颂玄宗丰功伟绩的诗歌。
这样的工作做了一年后,李白有些不高兴了,一是他成为玄宗的红人后,同行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经常在他背后煽风点火,说他的坏话。二是李白对御用文人这个身份彻底失望了,不能写自己想写的诗歌,无法实现个人抱负,这对视诗歌如生命的李白来说,怎么都接受不了。
所以,李白开始寻找种种借口,甚至故意装疯卖傻,好让朝廷把他解聘,他要回到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公元744年初夏,做了一年多御用文人的李白终于解脱了。鉴于李白在任职期间表现不错,在离开之际,朝廷给李白把全年的工资全部结算,意外得到大半年俸禄,李白自然很高兴。
因此,从744年夏季开始,一直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李白到处呼朋唤友,约朋友一起游山玩水,又一次度过了潇洒的10年。
大约在752年春暖花开之际,李白约上好朋友岑勋(边塞诗人岑参之弟),一块去拜访居住于嵩山附近的诗人元丹丘,三人见面后,元丹丘尽地主之谊,在自己的宅邸颍阳山居里设宴招待,三人推杯换盏,对酒当歌,一起探讨诗歌,评说时事,谈论理想和抱负,讨论一切他们喜欢的话题。
喝到得意处,李白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将进酒》,这对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可以信手拈来的李白来说,作一首诗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结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后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即使把家财万贯花完了还可以再次赚来。可以看出,李白是多么的自信,他对自己的才华从来不怀疑,依靠才华他完全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他才会恃才傲物,孤高自傲,把一切权贵不放在眼里。这样的文人傲骨,历又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
但是,李白却迟迟遇不到真正赏识自己才华的明主,这是多么令他纠结和憋屈的事。
生命苦短,光阴似箭,如果迟迟无法施展抱负,任由岁月和生命白白蹉跎,比起清醒的明白这些,还不如让自己终日与酒为伴,喝得浑浑噩噩,逃避这份怀才不遇的痛苦。
这就是李白真实的生命处境,不要说李白,人面对这个处境都会五味杂陈。
“材”和“才”的区别。“材”和“才”常常做名词使用,“材”做名词时,通常指原料或资料。比如,木材,就地取材,栋梁之材,大材小用,都是指某种可供使用的原料。如《将进酒》诗中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说明李白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好材料。“才”在名词中,通常指才气,才华或才能,趋向于说明某种能力或本领。如,夸奖某人有能力,受人欣赏时,常说他多才多艺,或德才兼备。在某些情况下,“材”和“才”可以通用,比如,人材和人才,都是指具有能力的人。但它们的偏重点不同,人才特指已经具备了某种技能的人,人材指具有成为技能潜质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