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中考中,有一则阅读是关于博物馆的文章,大家应该是记忆犹新的,这一类的文章具有一些家国的情怀,也就是说站立的角度一般是的高远的,可能会涉及到很多的时事政事,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热点的点评等,整体来说,内容比较晦涩,考生一般在这类的阅读上比较困难。那么究竟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这一类的文本阅读如何做?
什么是“非连续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里的“非连续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是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一种阅读材料,多以广告、传单、证书、地图、时刻表、票据清单、图解文字、目录索引等形式呈现,其主要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非连续文本”的材料多半都比较接地气,有的是直接从报纸,网络中找的素材,内容不会来自语文课本,也不太会来自名家名作。这其实能更加体现语文的生活化,实用化;更能凸现大语文观的学习路数。
例如,刚刚结束的2019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就有一篇“非连续文本”,材料涉及到的是博物馆方面的内容。其中材料一图表就是直接从2019年5月18日新华社上找的,强调我国去博物馆打卡人数在不断增加,旨在说明国人的素养在增强,大家更关注展品背后的文化。
“非连续文本”阅读,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感,能给出题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因为多是一至三则材料构成,同时也能检察出同学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程度,较好的规避了题海战术。所以,汪老师坚信接下来的中小学语文期末考试,“非连续文本”阅读题目出现的概率会特别大,特别是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以上各年级语文试卷极其容易出现此类题目,请大家这些天要多关注做一些这方面的阅读训练,争取语文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