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中学高一语文作文:“个性化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的思辨写作!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21-02-15 10:01:28

  本次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这篇作文比较的经典,而且是一则和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的话题,是关于“个性化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的思辨写作,这是一则可以让考生站在自己的切身角度去感知的题目,而且也不容易跑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文言在合理范围即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了这篇作文的一些写作思路和写作范文,一起来看看详情。

  << 作文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她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要考上大学。”而她说:“我们需要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她们,一个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个是华坪女中的老校长、“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

  身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体裁不限,诗歌要求30行以上,其他体裁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 >>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题目以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作为引发考生思考的写作情境,刘瑜强调教育要松弛,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引领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张桂梅强调教育要严格,要用填鸭式的方式逼迫孩子走出贫困与大山:两者的站位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教育观自然不同。考生要立足于此展开思考联想。

  2.典型任务限制。题目要求考生针对两种教育观去思考,若仅写其中一种则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若忽视材料而只写“尊重个性”“奋斗”“应试教育”等则容易落入话题写作窠臼,是泛化写作。考生应按照要求站在高中生的角度写作。

  3.价值判断限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两种教育观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关系,两者也不存在对错优劣的区别。它们一是“精英阶层”为消除内卷化而做出的多维度实现个体价值而不是仅仅聚焦于考大学的努力,一者是“底层”为提升成功几率、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奋斗。从这个角度上讲,考生需要去分析两种教育观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对象以及各自存在的不足,而不能进行孰优孰劣的定论。考生应在此基础上关注、思考这个问题。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只要围绕这两种教育观,从一个角度入手分析都可建构文章。比如,考生可以分析两种教育观提出的背景、适用的对象、存在的隐患,等等;也可以综合论述;还可以高屋建瓴,站在教育大局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两种教育观的共同指向,即两种教育观的较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只不过途径、方法存在不同,而方法不存在好坏,只有合适与否的差别。

  2.思维开放。针对两种教育观,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与时代诉求,在材料基础上展开延伸论证,分析两者的差异,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进行剖析差异;也可以分析两者的共同指向,由小见大,分析出“道与艺”、“现实与理想”的落脚点。

  3.文体自由。“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考生可以立足感悟,感性陈述;也可理性思考,写成议论文。

  << 解题 >>

  本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材料中的两个观点,看似矛盾对立,其实有内在的关联统一,不过是站位不同,立场不同罢了——不同的阶层,势必导致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处境,势必衍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势必形成不同的见识;不同的见识,势必催生不同的言行。考生应该关注到这个作文题背后的社会问题。同时题目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自身发展。

  << 参考立意 >>

  切题立意:

  1.环境不同,教育方法不同。

  2.立足环境的教育更现实、更客观。

  3.填鸭式教育背后也是人性关怀。

  4.以快乐教育缓解教育的内卷化。

  5.“因境施教”是对“因材施教”的发展。

  偏题立意:

  1.勤奋求学。(勤奋是站在学生视角说该怎么做的,而非教育观)

  2.应试教育的优劣分析。(题目要求“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进行思考,未扣题)

  3.西方教育的宽松和中国教育的填鸭。(题目针对的是刘瑜和张桂梅的两种教育观,未涉及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的差异)

  4.优化教育之术,实现教育之道。(泛化写作,失去针对性)

  << 下水文 >>

  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

  发现孩子所爱,尊重个性,以松弛之手引领孩子找寻自我,这是清华大学刘瑜副教授的教育心得;逼孩子拼命刷题,以“填鸭”之手推着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这是华坪女中老校长张桂梅的教育观念。两种教育观似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身为高中生,我们应理性辨析。

  所处时代环境不同,观念自然不同。她们都是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

  在大城市中,我们有着优渥的生活环境、好的的教育资源、优越的人生境遇,不必思考如何谋生,不必面临豆蔻之年就要被嫁出去的命运,更不必天天砍柴种地却还要面对难以饱腹的艰苦处境。我们缺的不是机会、财富、地位,而是有自我、有梦想、有个性的专才,是有所爱、有所求而又自由向上的追求。易中天和康德都曾把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培养当成人生中较重要的事。城市教育,应当秉持着“呵护自我、发扬个性”的理念,培养出无数独特各异的个体,而非梁衡所言千篇一律之复制品。唯有这样,城市教育才是成功的,一个的未来才是多姿而有希望的。

  张桂梅校长如何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呢?

  揆诸当下之大山孩子,其处境却迥然不同,矮小的平房、辍学的无奈、早早婚嫁的悲惨,造成的是无法走出大山与贫穷的命运,陷入的是代代重复痛苦与不幸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我把这一代孩子送出去,救的却是整整三代人。”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松弛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把枷锁,锁住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只有使劲推着孩子们前进,只有无数次的敦促与逼迫,才能让这些孩子逃离贫困的限制,跳出大山这座牢笼,拥有全新的人生之路。尼采的那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活较大的辜负”,或许就是他们通向康庄大道路途中较好的注脚吧。

  从古至今,“因材施教”绵续不绝,“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算是一种发展。

  “因材施教”关注的是个体,早在千年之前,孔夫子便已提出了“因材施教”之观点。无论是理科一窍不通却凭借自己文学上的天赋被破格录取的臧克家,还是在弟子提出何为孝、面对不同个体给出不同答复的仲尼,教育者都在践行因材施教之观念。

  “视人生之境,施适宜之教”更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这是张桂梅老师对“因材施教”的发展。

  “因材施教”“因境施教”都是很好的教育理念,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就秉持什么样的教育观。身为高中生的你我,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再决定是“因材而学”还是“因境而学”呢?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一篇:苏州八校联盟语文作文:以“2020年的挑战与总结”为主题的感言! 下一篇: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解析!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