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怎样兼用多种表达方式?都有哪些方法?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20-10-26 14:30:45

  高考议论文写作怎样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呢?议论文是当前的考生写作比较频繁的一种文体,而且在考生的顺位选择中排在第一位,这主要是因为议论文的可操作性强,而且在写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很多的错误,也能得到的分数。但是想要真正的写好议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下面伊顿教育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议论文写作怎样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叙”得简洁,“议”得深入

  ——议论文写作之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摆事实”时自然也会用到记叙这一表达方式,但它要求记叙时简明扼要——只需叙出事件梗概,或者说只叙述与论点紧密相关的部分即可。除了记叙,议论文中还可合理运用描写、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一、记叙与描写,务必控制篇幅、指向明确

  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有很大的区别。在记叙文中,记叙材料要具体、生动,以形象感人,而在议论文中运用事实材料的目的在于佐证观点,以理服人。那么,议论文中应该如何记叙材料呢?

  1.删除枝叶,定向叙述。很多考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但引用这些材料时却不善取舍,结果导致叙议分离、指向模糊。如考场作文《崇尚民族气节》中以梅兰芳为例的片段:

  梅兰芳从小勤学苦练使他的京剧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演出的《霸王别姬》等剧目倾倒了无数观众。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日伪军高价请他演戏,梅兰芳愤然拒绝。他从舞台上消失了,但那颗爱国赤子心并未消失,从哪儿看出来呢?就是他留起胡须以示抗议。

  压缩这段文字的方法是:对准论点,理出主干,定向落笔,删除枝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上述文字只需一句话即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战爆发后,愤然拒绝沦陷区敌伪军高价要他演戏的命令,并蓄须明志,昭示天下,表现出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修改后的文字可谓简洁,却又不乏力度。

  2.叙有文采,兼具哲理。这是叙议结合的高级境界。如作文《因为自我,所以欢愉》的中心论点是“愿你眼中总有光芒,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其中有数段边叙边议的精彩表述:

  与此同时,做自己更是在繁忙社会中的自我救赎。正如《奇葩说》中的辩手姜思达那样,他敢于穿戴标新立异的服饰,敢于公布自己的与众不同,更敢于临时发起百人夜跑,邀请艾滋病人共进晚餐。他的举动自然要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但他活得恣意洒脱,毫不顾忌他人的目光。他在别人的称赞抑或鄙夷声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实现了生命的突围。

  做自己并不意味着困守一隅,妄自尊大。真正意义上的“做自己”实质上是扬长避短,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翱翔。

  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无论光鲜与否,每个自我都是独特而迷人的存在,因自我而欢愉。

  该考生的叙述概括而有方向,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凸显文采和才情;“议”由“叙”生且蕴含哲思,让读者沉浸于关于“自我与他人”“自大与自尊”等命题的哲理性思考之中。

  议论文中的描写同样是为议论服务的,多采用白描、速写或漫画的笔法,不求酷肖,但求神似;它在文中充当的也是“佐料”,不能喧宾夺主。如苏洵《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一段就是一个范例。此外,议论文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又不妨动之以情,即恰切、有度地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中的抒情,有的用在开篇,如鲁迅《“友邦惊诧”论》中“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一段,情寓于言中,字里行间表达了强烈的爱憎,在批驳谬论之前就形成了“哀兵进步”的气势;有的用在结尾,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尾“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语千钧,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哀悼,以及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的崇高评价和歌颂。

  二、议论,要言之成理、鞭辟入里地进行分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里的“析”“理”两个字重要。“析”本义是用斧子砍木头,“理”本义是“治玉”,后引申为“纹理、条理、道理”。写作议论文就好比用斧子砍木头,要顺着木头的纹理去砍。在这里,“析”是方法,是手段,切中肯綮,条分缕析,游刃有余;“理”是中心,是根本,理屈则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则成章。对一个论题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道理就讲得比较深入、透彻。此外,运用论据后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揭示出为证明论点所需要的论据的内涵,以使论据真正发挥作用。

  范文

  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

  2019年一考生

  我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的作品不多,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爱呵护之人,亦有批评指摘之士。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并坚持写“有我”之书。这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作家要俯身倾听读者的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得道者,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活”这部大作的走向存在无限可能,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只有善于听取年长者的建议,才更有可能少走弯路,避开荆棘。我也不能忽视同辈乃至年轻于我,甚至批评我的读者,他们思维灵活、另辟蹊径,常能予我以启发。

  但我的“作品”较重要的是坚持“有我”。

  “有我”才不至于平淡无奇,而能别具一格。一部的作品,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成风。威廉·福克纳早年为谋生而创作了大量平淡无奇的悬疑小说,人们看完皆忘,一笑了之。直至其写出《喧哗与骚动》这一发自于“我”的意识流代表名作,文学才华才被发现。由此可见,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观点、我的追求。只有坚定了内心追逐的方向,才不致被牵着鼻子走,从而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正值青春,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溢的勇气,而非假装少年老成的通达。

  “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的作品。真正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永恒留存的意义与哲思。我的人生之作也应当学习之,实践之。只有在生活中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不盲听盲从,才有可能诞生一些闪光点,为他人提供借鉴。我并非圣贤,写不出什么传世名篇。但是,平凡之人也可以学习圣贤的精神,或知其不可而为之,为自由民主而奋扬踔厉,如同星辰,照亮身边几个人的去路,送去一些精神滋润。“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有一颗向往写出名著的心,才有可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对待生活中的读者,正如与他们在森林中结伴而行,不必完全由他们指路,也不必掏出心脏当火把照亮森林;只需倾听他们的意见,也坚定正确的自我认知。

  是的,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与亮点。

  点评

  这篇文章结合题目材料来立论,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行文中牢牢扣住“作家”“读者”“作品”之喻,强调“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与亮点”,审题,分论点剖析到位,可谓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尤其是在分析为何要倾听读者的意见之后,又重锤敲打为何要坚持“自我”,以作家福克纳之例与“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的言论佐证,说服力很强。

  文章材料丰富,其叙例精简,析例得当,而且语言纯熟老到,思辨深刻透彻,体现出深厚的写作功底。

  文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归”字的含义之一是“返回,回来”,可组词归程、归根、归宿、归心、归宁、归省、归真、回归,等等。

  范文

  归

  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体现的就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土的情意,可是,千千万万的游子仍旧在路上。

  古往今来,游子们魂牵梦萦的便是那一片热土,那个家所在的地方。家,不止是一间房子,还是那些生命里较重要的人,他们在,家就在。李清照与赵明诚因分隔两地,才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咏叹。李清照的“家”,便是赵明诚。三毛与荷西,不论是在撒哈拉还是在伽纳利,两人的感情好得令人倾羡,这越国界的爱情告诉我,三毛的“家”,是荷西。家这个地方,没有伪装,没有虚华;有的是人世间较真较切的情感,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

  尽管思乡之情总是深切的,可归家的心境却大相径庭。离家时,一个个满怀希望,斗志昂扬,可归家时却有了项羽“自刎乌江”之类的故事。游子的无奈,不亲身体验,恐怕是不得而知的。当然,衣锦还乡的人也不少,想想刘邦在家乡沛县的风光吧!于是,有的人满心欢喜地归家,有的人却毅然选择了不归。

  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有很多人自愿去西部支教,为了什么?对于他们而言,将自己的知识如甘露般撒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上,便是较大的幸福。条件艰苦算得了什么?天寒地冻算得了什么?物资奇缺又算得了什么?这一切在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心灵,只会因为付出与奉献而更加充盈。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那么多感人的事迹,许多人甚至用年轻的生命来换取心灵的饱满与甘甜。这样的选择,是没什么可后悔的。

  但也有一些可悲的人,守着一个物质的家,却踏上了心灵的不归路。少数官吏为了钱财与权力放弃了做人的准则,让心灵迷失了正确的航向。不禁想起任长霞,这个“人民的女儿”,她用生命昭示了另一种美——壮美,人民记住了她,历史记住了她。而那些因一时贪念而只能面对铁窗、了此余生的人,又将作何感想呢?

  归,是心灵的选择。沿途的风景千变万化,有些人却能品出其中值得玩味的东西,且心中的目的地始终明朗。

  那么,途中的游子们,一路顺风!

  点评

  本文突出的优点有二:

  一是思路开阔,逐层深入。作者紧紧围绕“归,是心灵的选择”,从家“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写到“归家的心境却大相径庭”,再到“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以及“但也有一些可悲的人……却踏上了心灵的不归路”,其整体思路是由实入虚,趋于深入,而文中叙例(如“项羽与刘邦”)又做到了恰如其分。

  二是行文隽永,耐人寻味。尤其是“家,不止是一间房子,还是那些生命里较重要的人,他们在,家就在”“沿途的风景千变万化,有些人却能品出其中值得玩味的东西,且心中的目的地始终明朗”等抒情性佳句,饶有意蕴,颇具个性。

  “家国情怀”常与当下的政治、文化、民生热点如影随形,包含着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思想精髓;同时,它又与“学科素养”相契合。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一篇:关于“小康社会我较爱”的主题作文发言稿怎么写?附审题加范文! 下一篇:考场中的记叙类散文怎样写作才能紧扣题目要求?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