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记住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6-04 10:04:44

  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在课堂上的老师讲授。而有些同学在课堂上马马虎虎,所以在课后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进行知识的复习和积累,这样一来其实将有效的时间都浪费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黄金时间,课堂上是与老师近距离接触,以及解决不懂的问题的关键时间。如何在这些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率的学习呢?也就是说在课堂上的知识如何才能的记忆下来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支招。

如何帮助学生记住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要想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增强学习的效率,记住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需要了解一些记忆的规律和特点,把一些记忆技巧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

  我们是如何记忆的?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台电脑,人的大脑在记忆时,和电脑储存信息的道理的相似,记忆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信息的输入——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这几个过程。

  但人的记忆和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人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顾名思义,信息储存的时间有点短,记住之后容易遗忘,而长期记忆就是记忆的时间比较长,不容易遗忘。

  脑科学家曾经利用核磁成像共振技术,对人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之后,信息首先是储存在大脑中有个叫海马区的地方,这个区域的结构有点像我们平时吃的洋葱。

  这个区域的功能有点像我们平时用的U盘,U盘携带比较方便,可以用来临时储存信息,但它有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内存比较小,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当感染病毒时,U盘的信息就会丢失。

  为了让信息能够长久的储存,海马区在接收到信息之后,会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这些信息会进一步的储存到大脑的新皮层当中,会形成一个新的神经回路。

  那么这些信息是如何被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呢?答案是记忆组块。

  当你接触到一个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排列方式也是杂乱无章的,如果没有按时复习,那么大脑就会认为这些信息不太重要,很多就会遗忘掉。

  当你反复不断的复习时,大脑会认为这个信息比较重要,那么这个信息就会被储存到长期记忆当中。再或者你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之后,经过理解、练习,这些信息会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化的结构,脑科学家,把这种结构称为记忆组块,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是以竹筷的形式储存的。

  关于记忆的三个重要规律。

  第一,要想增强短期记忆的效率,那么就要让自己保持专注。

  对于学生来说,听课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关键环节。

  的信息需要要经过短期记忆之后,才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当中。而短期记忆,典型的特点是内存比较小,储存的信息有限,这就要求在听课的过程中要保持专注。

  而所谓的专注,就是要增加上课时候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不能让注意力转向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会占用大脑储存信息的内存,将我们原本应该关注的信息和图像从大脑中赶走。

  这也是为什么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时,都会强调要增强听课的效率,在课堂上要保持专注,紧跟老师的思路。

  第二,反复不断的提取,有助于加深记忆。

  大脑为了增强记忆的效率,节省信息储存的空间,减少不需要的能量消耗,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并不是事无巨细的保留下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遗忘。

  而按时复习,反复不断的对信息进行提取,会让大脑认为这些信息比较重要,有需要储存到长期记忆当中。

  还用U盘打个比方,如果你觉得,某个文件比较重要,那就不应该把它放到U盘当中,而是应该把它重新的进行归档分类,放到电脑的硬盘当中,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大脑更容易储存结构化的信息,而不太擅长长期储存杂乱无章的信息。

  在很多领域,高手和普通人之间主要的差距并不是智力水平和方法上的差距,而是大脑中信息足够数量的不同。

  就拿国际象棋来说,在一个班有20多个棋子的棋盘上,初学者看到的是20个信息组成的无数的排列组合,而象棋大师才会把整个棋盘分成很多的区域,然后在每一个区域形成固定的“大块头”信息。

  脑科学家曾经测算,一个棋手想要成为大师,在大脑中至少要储存5~10万个这样的大块头信息。当他们在下棋时,只需要看到一个点的信息,就能够随时调动一个整块的信息,这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强思考的效率。

  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是这样的,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数量的差别。而是这些知识能否形成完整的结构。

  也就是说高手是在用系统解决问题,而普通人是在用套路解决问题。

  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记住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的提率,节省时间,那么可以尝试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注重随堂小测验。

  大部分老师都知道,随堂小测验有助于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方便老师了解学生哪个地方掌握的比较好?哪个地方掌握的不太好?

  随堂测验,除了能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之外,另外一方面有助于信息的提取,增强对于知识的记忆。

  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课堂上的小测验,要比单纯的划重点、复习教材,更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效果。

  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提取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信息提取的次数越多,大脑会认为这个信息越重要,那么下次在提取的过程中,就反而越简单。

  第二,增强学生听课的专注力。

  有些老师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45分钟的课堂会全部用来,讲解课本上的重点和难点,但是这样高信息密度的课堂,并有利于学生的成绩增强。

  想要学生保持专注不难,难的是长时间的保持专注,成年人一般可以连续35分钟保持专注,而中学生和小学生保持高度专注的时间会更短。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借鉴时间管理的方法---番茄工作法。

  把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设置成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用来讲解新的知识,分析课本上的重难点;第二个时间段,当学生有些疲惫,注意力不能集中时,来个随堂小测验;第三个时间段,对这节课的易错点、重难点进行总结回顾。

  当然,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点故事或者段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第三,合理的设置课堂中新旧知识的比例。

  结构化的信息要比碎片化的信息,更有利于记忆。那么,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让的知识能过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的公式:喜欢=熟悉+意外。就是说要想让别人喜欢你的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要让读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降低他们进入的门槛,但同时又要让读者和观众,在看完之后,有收获感。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课程先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起,然后再议延伸到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上。具体的新旧知识比例,如果想要增强课堂的效率,可以按照5:5的结构,如果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可以按照7:3的结构比例,而后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再逐步增强新旧知识的比例。

  总结一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强记忆的效率,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记忆技巧和记忆规律,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比如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随堂小测验,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来设计教学流程,以及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等。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领军教育辅导机构怎么样?听听家长们怎么说! 下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美食的诗词有哪些?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