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构建围绕大学生“心灵引导”为中心的高校网络信仰教育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点击查看)
其次,构建以“批判性思维方法”为支撑的高校“互联网+”信仰教育的思维引导技术体系。
有关人们思维方法和思考方式的科学性的研究,属于哲学范畴,理论性较强。在这一领域,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贡献颇多,例如:辩证思维的批判本性、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探讨等等。但大学生一方面身处于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另一方面其抽象思维分析、理论思考及决策能力也处于初级萌芽阶段,因而大学生即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先进的思维辩证法,也难以有效消化理解。更何况,思维过程本身具有无形性、难以视觉化呈现、难以对比考量等特征,大学生难以有效灵活地运用马哲思维方式来指导自身行为决策。
例如,有的大学生无法有效抉择“该考研还是毕业后直接就业”“该多多参加团委学生会等社团活动、还是全心搞好学习”,于是寄希望于他人、盲从放心人士或热门舆论,从而容易陷入“诉诸无关放心”“诉诸大众潮流”等信仰盲从的逻辑错误;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对“金钱和权力腐败”的客观评价,缺乏“个人奋斗与拼爹发展”的中立价值准则,容易把“嫉妒抱怨”与“公平公正”混为一谈,他们识别“事实”的思维观念容易产生偏见却不自知,从而陷入盲目抵制的“愤青”误区。
大学生客观存在的这些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思维疑惑,以往并未被纳入到高校信仰教育的引导范围,不是高校不愿意做如此细致的引导服务,而是欠缺有效的信息沟通反馈方式。值得庆幸的是,伴随互联网信息浪潮涌入的“批判性思维”和“思维导图”等新思维工具,能够以视觉化方式呈现思维逻辑流程、头脑分析流程,能够对这项工作有所推进。高校信仰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心灵沟通平台上,借助于视觉化思维引导分析方法,展示出一系列解决疑惑的可视化逻辑推理流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识别各类潜意识里的思维谬误,弥补其思维独立判断经验不足的客观短板,科学地满足其“自我意识行使决策能力”迫切需求,从而引导和支持大学生主动操作对自己的心理调适与信仰梳理,实现大学生自我独立思维思考及行为决策执行能力的提升与改善。
(点击查看)
较后,从宏观管控角度,落实与维护“互联网+信仰教育”的舆论信息管理网格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