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真正平等地交流?看犹太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8-08 16:51:43

  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我们在教育中注重:恭敬有礼。这本是一个值得传承的文化,但是过于不平等的交流给孩子传达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或者父母说的都是对的,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和发现真理创新的心。那么如何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呢?一起来看看。

  

平等的交流

 

  犹太人不仅是从文化上,把质疑变成条件反射式的直觉,更从教育上,让表达变成有的放矢的习惯。

  东方人透过背诵学习,西方人透过发问式的对话和讨论学习。这是因为,东方人认为,知识是外在的,学习就是学到外在知识,因此会效仿比自己更早学习、拥有许多知识的人。相反,西方人从希腊时代开始,就相信知识存在于自身,而非外在,因此不断发问以追求真理。

  他们观察到,在一般的教育场景中,孩子需要对大人恭敬有礼,这就使得孩子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很难激发出有创意的想法。

  摸索多年后,他们找到了一种名为“哈柏露塔”的讨论式教育方法,无论是师生,还是长幼,人都需要以平等的同学关系,互相学习与教导。地位的落差被弥补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就能有更多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在心灵上可以有许多交流。

  这种方法,看起来是一般的聊天,其实大有不同。

  首先,要求将自己所学所知的事,用言语表达出来,并让别人能够理解,本身就是一大挑战;

  其次,十分强调倾听,只有确实听清楚对方的话,才能掌握话中的脉络,找出可以说服对方的说法。

  较后,鼓励提出问题,努力提出震撼对方逻辑的问题,哪怕是看起来再理所当然的事,也要提出疑问,久而久之自然锻炼成跳出框架思考的能力。

  比如扎克伯格,他的父母就总是鼓励他解释自己的想法,“真有意思,那么,解释给我听听看吧!”#p#副标题#e#

  扎克伯格的父母都是医师,在儿子成长的路上,总是以有逻辑的方式与他讨论,无论他提出多么匪夷所思的问题或答案,都不会感到不耐烦。就在日常生活的一问一答,渐渐培养出扎克伯格独立思考的能力。

  9岁他开始展现对编程的兴趣后,父亲除了自己教,还聘请程序员当他的家教,帮助他钻研兴趣。 到了高中,扎克伯格就已经开发出能向使用者分享音乐的程序,微软(Microsoft)和美国在线(AOL)等大企业都争相招揽。

  再如国际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他从小就无心于课业,而且因为家人频繁的搬迁,加上犹太背景的枷锁,让少年时期的斯皮尔伯格总是独自一人。这样孤单的孩子,长大后却制作出《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等较多卖座电影,广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其中关键就在于母亲无尽的爱和包容。

  尽管斯皮尔伯格对读书一点兴趣也没有,他的母亲却从来不曾唠叨,为了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她每天要为斯皮尔伯格读一篇童话故事,甚至在他少年时期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中担纲演出德国士兵。

  斯皮尔伯格的父亲不擅长讲故事,但他会带儿子到故事发生的地方,亲自感受故事的发生。多亏父母自始至终的支持,斯皮尔伯格的才华才得以开花结果。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暴力教育下的“问题孩子” 怎样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产生害怕心理? 下一篇:从来没有孩子适应不了 只有父母做不到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