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8年省下半年学考选考即将开始,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学考选考对考生来说很总要,它决定了考生的高考成绩,所以请考生务必重视!那么为方便考生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各科的复习建议,根据以往的考试经验,为大家提出复习侧重点和答题技巧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如果你觉得有用,就分享给你的好朋友吧!其他科目的复习建议小编也会一一整理,大家及时关注!
历 史
从省四年来的历史选考看,围绕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次的递进,对学生在基本史实、历史时空和思维涵养上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易经》云:变则通,通则达。顺着试题的方向,重新尺量自己的复习和应考,并在其中作出一点改变, 相信“较后一公里”的难题必然会迎刃而解。
“会通”史实:避免基础题失分
对基础知识、基本史实的考查,是历史选考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这类看似简单的送分题,却总会让不少学生“栽跟头”。以2018年4月卷第3题为例:
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此题原本史实清楚,教材表述明确,应该是比较简单的,答案为B,但在考后却引发了一些争议,学生在此题上失分的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无非是两类:一类是对教材关于汉代和北宋冶铁的相关史实掌握不牢固,不能加以区分;第二类则是过多地纠缠于教材的表述“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认为教材上与试题选项的表述不一致,而煤和煤炭应该是有差别的。其实,试题材料中已经点明:“磊落如䃜万车炭(煤)”,将煤炭与煤等同起来。反过来,如果说要按照教材,那么教材对两个时期的表述与选项也是不一致的:前者是“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后者是“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前者强调“使用”,后者强调“记载”。这些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却让学生丢掉了不该丢的分。
此类试题虽然不是主体,但每年总有一些,以2018年4月卷为例,第3、4、10、12、20、22题和31题的部分都是典型。不少学生对此类知识和试题都不太重视,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认为它们既没有思维含量,也没有专题复习的价值,失分仅仅是偶然,而结果可能是他们拿到了别人没有拿到的分数,但失掉了别人没有失掉的分数。
避免在此类试题上失分,关键在于“会通”。一是“会”,建议在较后阶段,依托考试说明,对其要求的基本知识点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梳理,抓落实。二是“通”,建议对自己近一段时间以来的重大考试情况进行一次分类总结,观察自己在此类试题中有没有丢分,是不是每次都有丢分,丢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学生的丢分往往是由自己的“小毛病”“小失误”造成的,一旦引起了重视并略加注意,这些失分是完全可以“挣回来”的。
“点通”时空:为知识运用和能力考查架设桥梁
从以往的历史选考看,对知识运用和能力的考查始终如一。虽然师生对这一目标普遍较为重视,但在实际的复习和应考中,依然面临着“路径难题”。特别是面对试题中普遍出现的新情景,如何将教材所学与其进行有效对接始终是一个难题。如2017年11月卷第29题:
【加试题】1930年6月30日,法军比规定的日期提前五年从莱茵区撤出,同日,法国外长白里安将关于建立“欧洲联邦”的“备忘录”寄往欧洲各国。“备忘录”建议在国联内建立一个欧洲安全体系,下设“欧洲议会”“常设政治委员会”“秘书处”;提出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建立“共同市场”,以促进各国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流通。 “备忘录”反映了
①《洛迦诺公约》的精神
②欧洲联合的设想由来已久
③维护《凡尔赛和约》对德原则
④谋求法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很显然,试题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情景,有关“备忘录”的叙述都是教材没有的,而沿着题干中关于“备忘录”的路径显然又是走不通的,较多能确定②的选项。如何将题干信息与教材所学实现对接?对时空的定位十分关键。表面上看,《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属于教材知识,但上升到“精神”和“原则”层面,又变成了新知识;如果能通过材料情景中“1930年”和“法国外长白里安”两个信息通道,帮助学生与教材中关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法国的对德外交政策相对接,就能准确地找到答案C。因为教材关于这一阶段政策的叙述明确:“法国国内主张对德和解的力量渐占上风,1925年白里安出任法国外长,主张通过协商,改善法德关系,解决法国安全问题”。依据教材还可知,《洛迦诺公约》正是这一政策调整下的重要产物,据此,题干中关于“备忘录”的建议显然与同一时期法国外交政策相呼应,体现了“《洛迦诺公约》的精神”,同时,也正是对《凡尔赛和约》“较大限度削弱德国”这一对德原则所作的重大调整。肯定①排除③就变得容易了。
抓住时空这个“点”,对于我们进行知识的运用是重要的。新的课程标准关于时空素养的描述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因此,一个在时空框架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是解决类似“新情景”“新问题”的关键。许多同学感觉知识运用难落地,恰恰迷失在这个“点”上。
需要强调的是,时空体系不是大事年表,许多同学将复习重点放在具体年代的梳理上,其实是有方向性偏差的。时空体系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时间年代,更不是一堆时间的聚合,而是一个个历史的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背后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基于不同时段的历史整体演进,显然比专注于细枝末节的具体时间更有助于知识的运用。
#p#副标题#e#
“拨通”思维:读透历史素养的内在逻辑
每次考试后,学生总感觉有许多看似没有教过的知识和考题,即所谓“教的都不考,考的都不教”。这样的看法,根源在于对历史素养的认识不足。在历史选考中,有一类考题,专注于对历史素养的考查,所占份额甚至要比前两类多得多。以2018年4月历史选考卷为例,除了第26题以史料实证为目标外,围绕历史解释的考查,就有第1、2、7、8、9、14、15、19、24、25、27、28、29、32、33(1)、34等, 48分的分值占全卷的近一半。
所谓高手过招 “无招胜有招”,历史素养的考查正是在看似无招中凸显招法的精妙。这一招法的精髓就在于历史思维。如2018年4月卷第24题:
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此题重在对历史解释的考查,从表面上看,材料所提供的时间和事件都是已知的,但难点在于它们又是无序的:没有指向,没有路径。这也正是素养类考题的一大特色。仔细观察这些事件能发现,它们都是全球化的表现和产物,题干中“经济全球化大事”也已明示。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元背后的欧盟,是与世贸组织相平行的国际组织,相互之间不是统属关系,由此可知,设计者考查的主题是对全球化的解释,而不是世贸组织的发展历程。 B项的解读首先是思维路径的错误,把它指向了世贸组织,而非经济全球化,其次在认知上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两者均可判断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很多同学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观察不到位,既没有看清题干的主题,也没有对具体的事件进行归类分析,被材料的表象所误导,以为考查的是贸易,即从关贸到世贸的发展历程。
解答此类试题,知识认知是次要的,关键是历史思维,但思维有时也是无序的,需要将其拨回“正途”。在实际的复习和训练中,建议学生将思维定位在这样一个路径上,即依次厘清三个问题:材料有什么(人、事、物)?或主题是什么?设计者的意图是什么?沿着这一思维路径,就可以大大减少理解上的偏差。
历史是一门科学,在学习上难有捷径,讲求的是功力。但如果能坚持从知识、能力到素养的层次递进,明确路径和方向,还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行且思索,一切尽在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