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绍兴一模地理试题答案分享 省2018届选考科目考试绍兴市适应性试卷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本文伊顿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省2018届高考科目考试绍兴市适应性试卷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试题请点击:省2018届选考科目考试绍兴市适应性试卷地理试题
省选考科目考试绍兴市适应性试卷(2018年3月)地理试题答案与解析
1.B
2.D
3.A
4.C
5.A
6.B
7.B
8.D
9.D
10.C
【解析】本题以机器人产业发展为背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大量机器人代替传统产业工人,可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使传统产业用工数量减少。所以选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特点。一般而言,水稻种植业的商品率和机械化水平都不高,投入的劳动力则较多;商品谷物农业地域分布集中,耕地面积大,区域化程度高,产量多,商品率和机械化水平高;热带种植园农业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种植过程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机械化水平较低;混合农业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规模大,投入的劳动力较少,其商品率和机械化水平高,从分布看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现象。所以选D。
【解析】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上游,即图中甲位置,水库乙位于汉江支流上,水库丙为三峡,丁为葛洲坝。所以选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形成的自然区位因素。武汉处于长江与汉江交江处,在此基础上建城具备众多自然优势。所以选C。
【解析】本题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状况数据为材料,考查湿地的概念和类型。表格中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并非全部属于湿地,其中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撂荒地和裸地不属于湿地。从湿地变化数据中可以判断坑塘和河流的变化较大。所以选A。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数据显示不同湿地有增有减,且以相对值方式表示,因此不能说明湿地是否萎缩;林地增加,草地减少,水面有增有减,无法说明农业规模是否扩大;林草地、撂荒地和裸地的变化也是各不相同,同样不能得出水土流失加重的结论;建设用地增加比例较明显,说明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增强。所以选B。
【解析】本题以甜菜制糖工业清洁生产流程图为背景,考查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按照原流程过程,甜菜制糖工业加工产出糖后,对废弃物简单的好氧处理后排放废水;清洁生产流程中在产出糖的同时重点对甜菜加工后产生的浆料、废水进行了多道工序的处理,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又产出了动物饲料。因此增加了产品的种类,但没有体现糖产量的增强,同时仍旧会有废水排放,故没有实现“零排放”,其流程也不是用来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选B。
【解析】奉题以星巴克零售店为背景,考查商业网点布局。结合材料知星巴克零售店多分布于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特色旅游景点、交通枢纽等区域,全球开设了13000多家连锁店,属于商业网点布局,面向市场,其门店的位置主要考虑当地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所以选D。
【解析】本题以手机显示上海浦东局部区域星巴克门店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手机软件了解星巴克分布状况,主要用到了软件的搜索、排查刷选等功能,属于地理信息系统。所以选D。
【解析】本题以我国人口再生产统计数据为背景,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状况。结合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及图中数据,可判断①线表示抚养比;我国1950年以来到目前,整体上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②线表示出生率,③线表示死亡率。所以选C。
#p#副标题#e#
11.A
12.C
13.B
14.C
15.D
16.A
17.B
18.D
19.A
20.C
21.D
22.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2020年后人口抚养比增大,说明非劳动人口数量增多,或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同时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得非劳动人口数量增多,将导致抚养比增大。国内人口迁移和产业政策主要影响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且主要影响人口总量,与人口抚养比关系不大。所以选A。
【解析】本题以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事件为背景,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从新西兰基督城出发向南首先穿过西风漂流,然后在达到恩克斯堡岛前有南极环流。所以选C。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考察船接近恩克斯堡岛海域时,受极地东风影响,吹东南风,船上红旗飘向西北风。所以选B。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由于森林大火发生频率与当地降水的积极变化相关,图示森林大火发生地区多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比较容易引发森林大火。所以选C。
【解析】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在同等程度森林火灾后,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要结合降水量、降水强度、地表径流速度、土质状况等自因素有关,该地区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在同等程度森林火灾后,降水多时段造成的水土流失更严重;且西坡是迎风坡,东坡是背风坡,西坡的降水更丰富,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内陆地区降水比沿海少,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南北部的降水都与西风有关,越往北受西风影响时间越长,降水量越丰富。所以选D。
【解析】本题以美国肉鸡行业产业链为背景,考查工业联系。从图中信息看,饲料厂为上游企业,零售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是下游企业。所以选A。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集聚。肉鸡行业高度集中,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形成以屠宰加工为利润中心的组织方式,使其上游、下游产业在此集聚,可节省运输费用;同类产业的集聚,竞争始终存在,且美国政府鼓励竞争;获取高额利润是其采用该方式的目的,会促进产业创新,但不是这种组织方式的目的,同时也不会简化生产过程,需要环节不可或缺。所以选B。
【解析】本题以NASA公布的较新太空发现为背景,考查天体系统的等第和层次。银河系直径约8万光年,而该星系距离地球约2 545光年,说明在银河系内,又以某一颗恒星为中心组成的恒星系,类似于太阳系。所以选D。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从材料看,开普勒-90i距离怛星近,表层温度高,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星球密度估计与地球类似,大气层状况无法确定。所以选A。
【解析】本题以“吠亩法”这一我国较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技术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亩”;垄地阻挡,既降低风力又形成人造阴坡,可减少水分蒸发;同时相对于垄地,洼地的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土壤相对湿润。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垄地耕作的好处在于土层较厚;通风采光较好;旱季可用洼地积水灌溉;雨季可避开洪水。所以选C。
【解析】本题考查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造成该耕作方式的不同主要受地方自然要素差异影响,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所以选D。
【解析】本题以美国本土部分州较大城市人口占全州人口比重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数值的大小说明比重的高低,数值越大表示该州的较大城市人口数量越多,城市规模越大,这主要体现了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发达程度,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自然环境的优越状况。所以选A。
#p#副标题#e#
23.C 24.A 25.B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布局。甲州数值小说明可能存在数个城市的人口数量与州内人口较多城市比较接近,即全州经济发达,城市等级差异不大。所以选C。
【解析】本题以我国部分地区冬季降雪日期及较大积雪深度分布图为背景,考察常见天气系统及天气状况。降雪由冷锋造成,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出现降雪日期由北向南推进的现象,而等值线的疏密反映了推进的快慢,受南下冷空气的强度和地形因素的影响。所以选A。
【解析】本题考查降水的成因。东南沿海地区积雪深度大于北方,说明当地降雪量大。与北方相比,冷空气在北方的强度更大,气温也更低,同时东南沿海多低山丘陵,地势并不高;因此积雪深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相对湿润,水汽含量多,遇冷凝结后产生了较多降雪。所以选B。
26.(10分)
(1)季风 内流 放射(3分)
(2)三 消亡(碰撞)(2分)
(3)温带荒漠带 水分(2分)
(4)地中海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 温带季风(3分)
【解析】本题以亚洲地形图为区域背景,考查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主要陆地自然带、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及主要气候类型。第(1)题亚洲面积广大,气候上表现出显著的李风性特征和大陆性特征,地形上多高原山地,结合大陆性显著,使内陆地区河流难以入海,内流区广,同时地势上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使河流呈放射状水系分布。第(2)题甲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岛屿分布,形成世界上较大的群岛一一马来群岛。第(3)题乙地处中纬度温带,深居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带。沿路上丝绸之路向西到达丙地,距海越来越近,降水增多,自然景观变化显著,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4)题丙丁两地处于40°N附近,分居大陆的西东两侧,气候不同,丙地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丁地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夏季风交替作用,形成温蒂季风气候。
27.(10分)
(1)荒漠(沙漠) 风力侵蚀(2分)
(2)分布在盆地边缘、山麓冲积扇(呈串珠状) 地形(水源) 大(3分)
(3)自然资源(矿产) 风沙(2分)
(4)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短缺;深居内陆,交通通达性较差;距离东部市场远;生态脆弱等。(答出其中3点,3分)
【解析】本题以为新疆区域为背景,考查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城镇空间布局特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交通运输与聚落、工业区位因素。第(1)趣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罗布泊地区土地退化,结合该区域干旱的环境特征,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荒漠化趋势;罗布泊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第(2)题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受水源条件和地形因素影响,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塔里木盆地边缘,整体上看表现出串珠状、环状特征。与相比,该地区人口稀疏,同级聚落之间的空间距离更大。第(3)题罗布泊地区有煤、钾盐等矿产资源,哈罗铁路的修建有利于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运输;当地气候干旱、大陆性强,铁路沿途要穿过沙漠戈壁,因此建设过程中需克服风沙、寒潮、高温等恶劣天气。第(4)题罗布泊地区淡水资源缺乏,不利化学工业发展,同时交通落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市场距离远,生态环境又脆弱,环境容量小。分析时可结合工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p#副标题#e#
28. 【加试题】(15分)
(1)地处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1分);夏季植被茂密(根系多)(1分);冬 季寒冷、枯枝落叶难以分解(1分);降水量少,对表土侵蚀弱(1分);土壤多有机质积 累而形成肥沃黑土。
(2)生长期降水少,光照条件好(1分);纬度高,夏季日照时间较长(1分);昼夜温 差大,利于含油物质的积累(1分);积温低,向日葵的生长期较长,积累的含油物质多 (1分)。
(3)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害虫不易越冬(1分);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较低气温 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1分);该区域农作物病虫害少(不易发生)(1分),农 药使用少(残留少)(1分)。
(4) 52°N,40°E(2分) 甲地昼长季节变化幅度比绍兴大(1分)。
【解析】本题以东欧平原向日葵分布地区为区域背景,考查土壤的成因、农作物品质高的原因、绿色农业、地球运动。第(1)题分析肥沃黑土形成首先考虑有机质来源丰富,这与生物有关,结合区域特征可判断当地多草原植被,尤其是夏季植被生长更茂盛。同时丰富的有机质难分解,不易遭外力侵蚀,使其长期积累而形成肥沃黑土,这可以联系到气候中的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对表土侵蚀弱。第(2)题葵花籽含油卒高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光照强度、日照时间、昼夜温差、植物生长期长短等方面分析。第(3)题绿色农产品主要体现在无污染方面,说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这样可以结合生物灾害防治的角度,强调当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状况不适合病虫害的生存和繁殖即可,包括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不易越冬,夏季温差大,不利病虫害生存和繁殖等方面。第(4)题绍兴正午比甲城找5小时20分钟,说明甲城位于绍兴以西80。,即4 0。E,绍兴与甲城的正午太阳高度始终相差22。,两地又同处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说明两地纬度相差22。,则得出甲城纬度52。N。甲城纬度比绍兴高,因此当昼长夜短时,甲城的昼更长,当昼短夜长时,甲城的昼更短,综合起来即为甲城昼长的季节变化幅度比绍兴大。
29.【加试题】(15分)
(1)三江汇集(上游流域面积大)带来大量的泥沙(1分);河口流速慢,泥沙淤积, 形成众多沙洲(沙岛)(1分);河口地势有起伏,促使河道分叉较多(1分)。
(2)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1分);地价上涨(1分);环境污染控 制费用增多(1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变化)(1分)。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1分>;工业转入加快城镇工业新区的建设, 促进城镇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多,加速M县城市化进程(1分)。
农业比重降低有利于生态退耕,减轻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1分);而传统工业规模的扩 大会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环境污染加重)(1分)。
(4)交通方式多样化发展与布局,形成了区域综合交通网(1分);交通线路不断延伸 和拓展,区域联系更为密切(1分);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区域分工与合作(产 业转移与结构调整)(1分);便捷的交通运输网,利于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 企业生产成本,增强经济效益(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粤港澳地区为区域背景,考查地貌成因、产业转出的原因、产业转入对城市化与环境质量的影响、交通建设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意义。第(1)题珠江三角洲处于河口地带,东、北、西三江汇聚,从上游带来了大量泥沙,到达河口后地势趋平、水流减缓、泥沙淤积,易形成多个沙洲,同时河口区域地势有起伏,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河道容易分叉。第(2)题传统产业多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其转出的原因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上涨、地价房租上涨、环境要求增强后控制污染的费用增加、原来的政策取消,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第(3)题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迁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多等方面分析。对环境质量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上,传统工业转入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使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出则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山区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第(4)题区域经济发展以交通建设为冲刺口,通过改进交通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发展。结合本题的设问及试题材料,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交通自身方面表现为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可构建综合交通网;其次便捷的交通网可以增强运输效率,降低运输费用,节省生产成本;而且交通的改善,能加强区域联系,促进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分工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