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原文和翻译分别是怎样的?《卖炭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6-27 11:11:47

  我们想要了解《卖炭翁》的创作背景,首先要来了解作者,白居易是生活在中唐时期,这个时候的唐朝已经逐渐在走向衰败,统治者不事政事,对于民间百姓的疾苦也是知之甚少。白居易却是经常看到百姓的生活之苦。《卖炭翁》原文讲述的就是一个卖木炭的老人的困苦生活状态,这也是从个例来以点带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的一种民不聊生的现状。这首诗的原文以及翻译和创作的背景下文给大家介绍。

《卖炭翁》原文和翻译分别是怎样的?《卖炭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白居易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运用赞美、讽刺和比兴的手法,委婉地揭露了中唐社会的种种弊端,通过对低层人民群众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的描写,批判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不恤民情的真实嘴脸。讽喻诗是白诗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内容上只讲政治,不谈文学。

  《卖炭翁》的创作背景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长江流域灾情严重,百姓更不堪忍受苛捐杂税,强取豪夺。这个阶段也正是宫市对民众为害较深的时期,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在这个天灾与人祸并发的时刻写出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体现出诗人对人民爱之切,对统治者恨之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人用民歌演唱式的形式开头,一个头发斑白十指黝黑辛勤劳作的老人,他贫无立锥之地,独自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中,只为能吃饱饭,有衣穿这么低级的要求去烧炭,卖炭,低贱的生活,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和强烈而可怜的希望。加上诗人浅白的文字,一个饱经苦难的卖炭翁形象,深刻的揭露出下层人民的疾苦,这也正是白居易作为民间的代言人的一种自觉,里面有深刻的自我道德的批判,看到普通百姓处于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诗人心有不甘,有这样的诗人为下层人民发声,这也算不幸之中的庆幸。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老翁矛盾的心理,天气冷了日子就会更不好过,穿着单薄的衣服,没有一件棉衣,却盼着天再寒冷一点,天冷一点只是为了炭能好卖出去。卖炭是他仅有的生活来源,是他生命攸关的大事。“衣正单”却“愿天寒”,这种矛盾与痛苦,辛酸的希望。只有经历过饥寒交迫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领悟。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晚上的城外下了一尺高的雪,天公作美,卖炭的机会来了,破晓时分老翁驾着炭车,在雪地里压着冰驶过,“牛困人饥日已高”,不顾路远湿滑,太阳已经老高了,还没有吃饭,体现出想要把炭卖出去的急迫心情,对这个下雪天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市南门外泥中歇”,累的筋疲力尽,才在泥泞中休息喘口气。

  正休息的时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他们是皇帝的侍从,拿着皇帝的命令,一句话不多说,就把牛车往北牵,就这样,一车炭被带走了。宫使没有惋惜和同情,暴露的只是凶残的嘴脸和肆意的掠夺。好像这都不是什么大事,这就是官家征收民间财务的象征,一块红绫,绑在牛头人,换走了卖炭翁的多少汗水和心血,老翁度日的依靠,生活的希望,平白无故的被剥夺了。

  我们从白居易笔下触碰这么一个社会悲惨的现象,诗人想用他的笔触唤醒社会的良知。希望较高统治者能够了解人民的疾苦,革除弊政。

  拿着敕书的人,就可以把民间的财富随意抢走,官家不就是强盗吗?具有极其强烈的批判性。唐朝权贵阶层与下层普通平民的对立是严重的,诗人希望权贵们能废掉不合理的制度。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福尔摩斯系列《血字的研究》中侯波和锥伯与斯坦杰逊有什么过节? 下一篇: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