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6-27 10:56:22

  《石壕吏》语文及翻译在下文给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各位小伙伴可以阅读浏览。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当时在民间征兵的一个现象,官兵到了一户人家,可是这户人家已经没有的壮丁了,两个儿子相继战死,无奈较后连老妪都被征去做兵役,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百姓之间的悲惨的现状,也是无情的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统治腐败无能,民生不济,社会动荡。下面我们透过《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唐军由于指挥失误和内部矛盾,使得在战争中兵员损失惨重,为了补充兵力,官军便到处抓人。杜甫是这场战乱的亲历者,他也在这场灾祸中逃难,诗人来到一个叫石壕的村庄投宿,亲眼目睹了官军在入睡的黑夜下手,直接破门抓人,差役的蛮横,老妇的无奈,表达出对朝廷无能而又黑暗的批判。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歌的大意: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上,看见有差役们在晚上抓人,老翁吓得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凶恶地怒吼要抓兵丁,老妇人啼哭着对差役说:三个儿子都被征去防守邺城去了。较近一个儿子捎回信来说两个儿子已经作战死亡,家里就剩下吃奶的孙子,儿媳妇连穿的衣服都没有。你看看我行不?让我这个老弱病残的老婆子今晚跟随你到兵营去。差役要吆喝着:赶快应征去河阳服役,准备明天给军队做的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听不到了。好像听到有人哭泣。天亮时,诗人登路与老翁告别。

  这是一个荒谬的事件,晚上官兵来抓人,老翁翻墙跑掉了,老妇人开门去应对。一边是官兵的狠,一边是老妇人的哭声,强烈的对立场面。老妇人讲述三个男孩被抓走的事实,“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较近一个男孩写信了,说两个男孩已经在战争中死掉。

  母亲讲孩子的死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句话从老妇人的口中讲出,她没有控诉,也没有呐喊,她在安慰谁呢?安慰自己,因为她已经毫无办法了,只是不准自己流泪罢了。

  “室中更无人”,老妇人为了保全翻墙而走的老翁,编了一句谎话,“惟有乳下孙”一个吃奶的孙子,家里只剩下孤儿寡母了。这是民间的悲痛,不能违抗官吏,又需要躲过灾难。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是事实,人民的疾苦到了惊人的地步了,唐代繁华的背后,竟是这样,这是多么深刻的讽刺。

  老妇人自己建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她要跟着官吏去服兵役,她要救她的老翁,救家里的一对母子,大概以为官吏是不会抓一个老太太的,可是呢,还真被官吏给带走了。

  一个家庭的破碎过程就这样出现在诗人面前,一夜之间的遭遇反映出唐王朝走向衰败的过程。

  “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较无赖的方式;恶吏抓走老妪应役,更是统治阶级残暴的罪恶。卖炭老翁的遭遇,反映了下层人民“苦宫市”、苦田租赋税的现象,揭露宦官强取豪夺的恶行。《石壕吏》通过一个家庭一夜的遭遇,揭露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乐府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中没有一个“残暴”的词,只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来白描,就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官吏的残酷;没有用一个“悲惨”的字眼,却衬托出石壕村老翁一家人的“悲惨”处境与结果;没有用一个“可怜、怜悯”的句子,却能反映出诗人的悲伤与同情。杜甫的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的诗风在诗歌里体现的很鲜明,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以上就是《石壕吏》的原文以及相关的背景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学习。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卖炭翁》原文和翻译分别是怎样的?《卖炭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下一篇:亚瑟•柯南•道尔 《四签名》中福尔摩斯与摩斯坦小姐之间的故事是怎样的?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