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教育线上作文辅导班好不好?作文怎样才能写好?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20-04-23 16:26:37

  伊顿教育线上作文辅导班到底怎么样呢?作文怎样才能写好呢?本次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伊顿教育线上作文辅导班的详情,通过一个简单的作文的分析,大家就能看到作文的写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流程,并且在线上的作文辅导班中,伊顿教育的老师也是这样的将一个简单的题目分解整合,从审题立意开始,给各位同学展现作文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和审题需要注意的事项。

  那么伊顿教育线上作文辅导班到底好不好呢?

  伊顿教育线上的教学平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在疫情期间,也帮助了很多的学生在家就能实现同步的学习,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这也是伊顿教育一直在致力打造的云端教育的一个初始阶段,在线上的教学中,采取直播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和老师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实现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的了解详情,下面伊顿教育小编也给大家分享了一个作文的详细的解析过程,各位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无不有它的身影。作为时代青年,你在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并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学校开展以“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你可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与其他同学分享。

  请从下列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

  ②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

  ③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文章写作要围绕“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具体情境展开,“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这些就是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考生需要在其中找到文化的身影,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此外,作为写作主体的“我”,在写作时要体现自身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并要突出“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要求,这也是写作的情境限制。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已给定主题,考生需要选择其一完成写作。三个主题是与上文“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相对应的,考生可从这三个角度完成对应主题的写作。但不管选择哪一个任务,都应围绕“我与当代中国文化”这个大主题,或介绍、讲述,或剖析、评价身边的文化现象。考生是要参加学校的“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向其他同学介绍、讲述或者剖析、评价生活中或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因此应注意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思考,体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分享。

  3.价值判断的限制。很显然,无论选择哪一主题,都可看出命题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命题人既然要求考生“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很显然,题目中的文化指的是的传统文化或时代文化。考生在介绍、讲述、剖析、评价具体的文化现象时,应阐述文化对自身的积极影响,或挖掘当代社会中所展现出的文化。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三个主题,考生可任选其一,结合材料进行写作。考生可介绍乡土社会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中体现的文化;可讲述传统节日习俗中的文化现象;也可剖析或评价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这一价值观念。选定主题后,考生在具体主题下可以自选角度进行立意。如在完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这一主题时,可阐释乡土社会中所保留的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也可从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的关系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角度自由,立意多样。

  2.联想思考开放。命题人要求考生讲述的是生活中的或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这就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自由性。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处处可见,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可作为行文的事实或道理论据。考生在论证时,无论选哪一个具体任务,支撑其论点的论据都是丰富的,考生可根据已有储备有效调取。当然素材不同,思考点不同,立意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3.文体开放。考生在介绍、讲述身边的文化现象时可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而在剖析、评价某一文化现象时则适宜写成议论文,考生可自由选择文体。

  【解题】

  此题与2019年卷Ⅱ作文形式基本相同,是带有情境性和多个具体任务的材料作文。命题者已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能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情境材料(即背景材料)和具体任务之间的关联,不可抛弃情境而直接完成写作任务。具体情境是在引导考生作文立意的方向,无论选取哪一任务,情境中都有写作提示和方向,沿此思路展开论证才不会偏离方向。如任务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与上文提到的“衣食住行、乡土人情”相对应,考生需要在乡土社会中发现文化对自身的影响;而任务②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考生可从节日习俗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现象,带领读者感受节日习俗中的文化之美;任务③则要求考生对新时代长征精神这一价值观念进行剖析、评价。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文明乡土 美美与共

  2.中秋咏月文化之美

  3.长征精神 亘古弥新

  ……

  偏题立意:

  1.保护环境 追求平衡(未体现关键词“文化”)

  2.家人团圆 亲情相伴(未体现关键词“文化”)

  3.文化传播 义不容辞(未选择具体主题)

  【下水文】

  中秋咏月 文化绵延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身边较熟悉的这轮明月,一起探讨“明月”背后的文化现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到中秋总会想起这首诗,想到诗中的那轮明月。千百年来,这轮明月早已浸入国人心中。人们遥望这轮明月,品咂人生,畅叙幽情。中秋习俗因时因地而异,但唯独赏月这一习俗从未改变。

  就说吃月饼吧。中秋之夜,家人往往围坐一桌,品尝着各种味道的月饼,抬头仰望那轮圆月。此时,无论旅居在外,还是作客他乡,总会在这一刻氤氲出较浓郁的乡愁。我们和家人仰望明月,其实是我们对团圆的渴望。奔波在外,为生计忙碌,我们一直奔走在路上,遇到苦与累,也从不与人说。只有到了中秋,望着那轮明月,我们才知道苦了、累了,停歇下来,只有家才是心灵栖息的港湾。我们渴望中秋佳节,不远万里与家人团圆。我想和同学们说,等我们考上大学,奔赴各地,离开家人,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对中秋这一节日是何等渴望,当然那时我们也可能对“月”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圆月”背后不仅是亲人的团聚,更是家国情怀的涌动。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月”文化的第二层含义。

  月圆家圆国团圆。月亮之上,寄托的不仅是个人思念,阖家团圆的期盼,更是家国情怀的涌动,奋斗力量的蓄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秋圆月更像是一条精神纽带,将具有共同文化根脉的人们牢牢凝聚在一起。中秋节早已成为传统文化中对于统一、国泰民安等价值表达的重要载体,传递出国民对的深沉的爱恋。当无数个家庭沐浴月光之下,共赏圆月之时,这团圆的背后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大多数人的幸福与安定,他们把佳节思亲的缱绻心绪升华为爱民为民的初心情怀;他们把对家人团圆的渴望转变为矢志不渝的奋斗力量。他们肩负使命,心中有家国,如此家便成了国,国也就是家。虽未至家圆,但保国安康,保国团圆,千千万万家才能相聚。

  这轮承载个人思念与家国情怀的“圆月”,还给予了世人源源不断的憧憬和想象,人们望月探索,脚步坚定。当高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后,团圆便有了更加稳固的保障;当玉兔号成功着陆月球,我们对于遥远月宫的遐想从此便成为现实……这一切不都是人类仰望星空,对明月遐想的结果吗?人们独爱这圆月,正是源于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古时,人们对月是一种敬畏之心;今日,人们望月心怀憧憬并为之探索,步履坚定。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明月,独挂天宫,距离遥远,但又因中秋佳节赏月这一习俗使我们与之靠近,让我们拥抱明月,憧憬月圆,感受其所散发的文化意蕴。这中秋“月”文化绵延不断,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一篇:高中作文辅导:致敬疫情中的平凡与伟大!审题立意+范文点评! 下一篇:高中物理常考的知识点有哪些?怎样学好物理学科?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