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如何能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中?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20-11-13 15:40:44

  高考作文写作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语文成败的关键。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积累素材,但是作文的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在写作中也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方法将自己的所学融入进去。本次伊顿教育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考作文写作如何能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在具体情境中落实高考作文的典型任务

  2019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出台,系统、完整地阐释了高考评价的原则、功能、路径等。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有关表述,在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础上,小编对2021年高考作文的备考提出如下建议,即要高度重视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趋势和备考指导。

  一、对写作测试内容趋势的展望

  1.遵循学科规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8年新时代领路人《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将“以文化人”列为增强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高考语文呈现出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教育方针的趋势,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作文试题的材料,以“立德树人”为重点考查目标,突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点考查。

  高考试题既要指向时代潮流,又要生动鲜活,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激发考生深度思考,这一理念将成为语文命题的一大趋势。究其原因,作文的命题既要站得高,又要看得远;既要体现“立德树人”,又要抓热点、顾大局;既要接“天气”,更要接“地气”;既要注重以语文的方式推动考生领会试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还要实现为国选材的功能。

  高考作文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担当,这也是其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之一。唯有如此,才能更有利地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引导,使作文试题成为彰显时代进步的窗口、促进语文学习的课堂和展示考试内容改革精神的旗帜,进而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以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2.立足于现实,依托于情境,引导理性思辨

  首先,高考作文测试内容着眼于现实,归结于现实。新时代领路人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高考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艺术创造,但是与所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问题,才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其次,高考作文命题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设置典型任务,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特征,就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以及评价的方式。学生的言语实践经验只能在具体情境下,运用口语及书面语文明进行得体的交流和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去理解、分析、评价。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到考试评价,都要在具体情境下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语言能力,展现语言品质。

  较后,高考作文命题往往起于情境,归于思辨。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看,考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就要求考生能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高中生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与成熟的黄金时期,社会的复杂性、人生的多彩性要求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积极昂扬的状态,具有崇高的生活信念,鄙弃假、恶、丑,追求真、善、美,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另外,高考是高校选拔性考试,担负为大学选拔人才的功能。高校的学习要求学生除了“博学之”,更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近年来,高考题目越来越关注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考查考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这是值得关注的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二、对写作测试形式的展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一章中专设“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内容,将作文部分简洁概括为命题要“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这两个建议指标应该作为命题的标尺。而赋予典型任务的材料作文的特点使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具备了可能性。

  典型任务的材料作文往往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下,面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写作,且写作时有话可说,具有“可写性”;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写作主体的差异性、文章对象的不同、材料理解的多元性,使得典型任务的材料作文具有选择性、层次性和探究性;考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下发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减少套作和宿构的可能,具有的防伪性。真实的情境、典型的任务、复杂的社会、多样的人生,为考生在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比较自由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发挥其个性,并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更好地达到“服务选拔”的目的;而材料本身往往着意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有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材料的主题有层级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为考生提供了深入探讨、多角度思索的可能,有利于培养考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进而落实高考命题对“关键能力”的考查。

  设置典型任务的材料作文,能够很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要求,又能区分不同程度的考生,因而符合高考公平性、选拔性的特征,将继续成为未来高考的主要测试形式。材料作文在近几年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广大同人关注。

  三、复习备考建议

  1.关注时事,加强时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性训练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在具体情境设置上注重凸显时代特色,引导考生从大时代中寻找个人意义,在新时代中找准个人定位和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在命题的价值取向方面与现实社会关联,对于倡导学生关注命运、民族前途等具有导向作用,正契合了新课改的精神。因此,教会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受到启发,结合现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实施路径如图所示:

  2.加强逻辑与思辨训练

  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看,考生探究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考生能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在备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是多元判断下的价值取向的判断、辨析和选择,即对同一现象或事件的不同看法,通过思辨加工呈现出较为多元的判断,从而彰显社会价值。

  其次是对同一情境(事件)中不同主体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判断、辨析和选择,即针对社会某一现象出现两种或者多种社会价值观的选择判断。

  较后是对某种带有特定价值观的目标或现象进行评述,呈现出不同方式的辨析。

  议论文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但要注意三点:一是摆事实要有依据,二是推理要合逻辑,三是下结论要站得住脚。如果论点很容易被人驳倒,那就证明这篇文章的观点有问题。分析时要,比如分析原因,不仅有客观的、主观的,还有历史的、现实的,有的还有特殊原因。分析结果,要考虑如果这样会怎么样,如果那样又会怎么样。一分为二地分析时,既看到这一面,又看到那一面,甚至更多面;这一面与另一面可以是相对关系,也可以是相反关系,如果是后者,就形成了正反对比。说得通俗一点,辩证就是不要简单化、化,不要走极端,力避片面性。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是简单化的表现,难以服人。而理性地分析,才能真正服人。

  3.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中的“人文底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如图所示:

  4.重视作文备考中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在高考备考中,作文训练应当体现出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既是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的需求,也是实际操作中需要厘清的程序和步骤。

  建议步骤如下:

  (1)单一材料:从因果处入手,探究本源

  有的材料所述的是一个含有多重因果联系的事件,考生应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因果关系来审题立意。可以由果溯因,也可由因及果,从而确定立意。

  (2)二元材料:从矛盾处入手,深入挖掘

  有时材料中给出的是相互矛盾的观点,那么审题时就可以从矛盾处入手,深入挖掘,探究双方观点的合理性、片面性及互补性,在辩证分析中引出自己所写文章的主旨。

  (3)多元材料:从相异点入手,追因溯源

  有时材料中呈现的现象、事实、问题、观点等相互之间存在相异点,审题立意则应从这些相异点入手,追因溯源,寻找立意切入点。

  (4)比喻、象征类材料:积极联想,从现象探本质,深入思考

  有的作文材料中所呈现的是社会生活现象,那么考生应该从现象入手去探寻本质。可以通过针对现象的多角度发问(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等),展开发散思维,从而选择合宜的写作切入点,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一篇:快要高考的学生适合报1对1辅导吗?高三一对一辅导! 下一篇:双成补习学校的优势是什么?竞争力是哪些?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