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结尾如何写出故事感?伊顿教育作文辅导老师是怎样让学生发散思维写作的?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20-02-10 10:31:27

  结尾留白通常是学生们写作的一个特点,这也是基于小说的结尾的一种借鉴,在作文的写作中,开头很重要,到同样结尾更重要,一个故事讲述完毕,怎样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感觉,关键就在收尾阶段的一个引论,那么怎样让作文的结尾更具有故事感呢?本文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伊顿教育作文辅导老师都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写作的。一起来看看。

作文结尾如何写出故事感?伊顿教育作文辅导老师是怎样让学生发散思维写作的?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用多媒体逐段展示内容,先让学生感受那些字词重要,为何特别关注这些字词。比如,第一段,有同学关注:火车、村庄等事物,有同学关注繁盛、朴素、宁静等表现环境气氛的词。经过讨论,环境气氛比那些事物更重要,因为,环境气氛显然能更好地表达小说人物的心境。就这样,逐段感受、识别了从开头到“来到小镇的街上”。

  在这个学习的前提下,再去续写结尾。

  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明白了前后反转错位的创作思路,给出的答案大多是司机所看到的母女俩与前文不同,态度恶劣,司机的梦想破灭。显然,这种理解是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的。当然,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么一番品味,学生的思维都能与作者的思维一致,比如,有个同学的续写是,司机来到了那对母女家里,受到了热情的招待,他们彼此倾诉了心声,结为的朋友。有同学认为,这样结尾形成一个温馨的故事,是正能量,与前文的铺垫与强调完全协调,也是不错的小说。

  伊顿老师让学生讨论,原作前后反转,较后是个悲剧性结果,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说”,为什么不写成一个温馨的故事,到底悲剧性结果与温馨的故事之间有何区别?

  学生的思维在这儿停驻。

  可能是两个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一是,老师的引导性过强,一部分学生只是沿着教学引导的路径前进,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表达,还没有来得及关注,或者说,根本没有关注意识;二是,学生没有思考一篇小说整体逻辑价值意义的习惯,还停留在读故事的层面上。伊顿老师觉得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二类,他们不具备从“微言”中识“大义”的意识与能力。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前进一步,如何让他们认识到一篇小说价值内涵丰盈薄寡之别?

  为此,伊顿老师让学生把这篇小说还原,还原到生活之中去考察。

  结果,他们发现,还是悲剧性的结局更具有价值。

  理由大致如下:(这是伊顿老师对学生发言的概述,不写学生的原话。)

  悲剧性结局具有穿透生活现象的批判力。司机眼中的小屋与那对母女,是他主观的想象与判断,现实完全不同,这种现象囊括了生活中人们的种种窘境。凭着主观臆断做事,往往适得其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司机,我们都有一种原始的渴望,都有自己美化、欺骗自己的时候,每当这种幻相破灭的时候,我们就像这个司机一样无比痛苦。如果写成温馨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成了一个不可多见的个例故事,或者说,它虽然也具有普适性,也可以象征生活中好心得好报的现象,但这种“好心”与“好报”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机率实在太少,无法激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阅读感受区别巨大。如果我们读到较后确实是一个感人的温馨故事,由于,整篇小说大多是从司机视角来写的,叙述了司机的感受,由于倾向于其象征内涵,这种感受注重心理揭示,却不注重情感动人,内容显得空洞,再加一个温馨结尾,故事更加平淡,读到较后,基本失去了阅读的渴望感。因为,从开篇读来,是司机与那对母女的这种互为示好,没有背景,这是它吸引读者一探其因的阅读动力,如果读到较后,发现确实如此,阅读的期待感被消解了。

  效果不同。有同学提出,鲁迅先生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毁灭,才具有震动性。因此,原作的悲剧性结尾,让每个读者都会审视自己的灵魂,在批判、告诫中痛并快乐着,这是阅读的快感。正如,酒虽辣口,却能刺激人的神经,悲剧结尾激起了人们的审美欲望;糖水虽甜,也无法多喝,腻而无味,温馨的故事可以让人觉得舒适,但不能唤起审美的欲望。另外,反转的结局,总有一种跳跃变化之美,而顺畅的平叙则少了一种变化的曲线之美。

  讨论到这儿下课了,并没有完结。

  如果你对伊顿教育作文辅导班老师的授课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咨询400-029-6659来详询作文辅导班的情况。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伊顿教育语文一对一辅导老师精讲: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如何解读? 下一篇:伊顿教育线上网络课怎么样?线上学习需要做那些准备?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