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到校外教育机构是不近人情?还是大环境使然?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8-01 10:22:12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父母关心的重点,近年来,跟随社会各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孩子的学业竞争也在不断的提前,让自己的孩子独享“快乐”暑假生活对于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父母显然不太现实,那么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到校外教育机构是不近人情?还是大环境使然?应该怎样面对当前的教育方式。

  

赢在起跑线上

 

  英文1.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一年各类补课费就要5万元。近日,网上晒出的一张补习账单令人咋舌,晒账单的母亲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毫不夸张地说,课外培训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每一次都会触痛公众的神经,引发热议。根据孩子的特点,本着个性化教育的初衷,有选择地参加某些社会培训班,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本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现在的社会培训机构与学校教育严重同质化,甚至就是提前上完并深化学校课程而已。如此培训,就不简单的是“烧钱”的问题了。

  同为家长,我很能理解这种教育焦虑。很多家长之所以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到校外教育机构,并非不近人情,实在是大环境使然。由于“赢在起跑线”的理念深入骨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业竞争被不断提前。当别的孩子大多去了补习班,你怎么敢做“异类”,让自己的孩子独享“快乐”?即便有一颗然淡定的心,在全民机构式补课中,在考试及各种大赛的热闹中,都会被冲洗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

  一位家长曾以博弈论解释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教育部门呼吁减负,对于家长及学生来说,选择有以下三种:如果人都减负(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他人减负你增负(背叛),你将取得相对优势;其他人增负你减负(背叛),你就会处于弱势地位。权衡利弊后的家长有可能选择合作吗?绝无可能,只能互相主动增负,这便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烧钱式”教育既源于培训班的炒作,也有社会用人制度的唯学历问题、公办教育管理的僵化教条问题,更与家长的焦虑、攀比心理相关,但本质上是人们对好的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

  因此,从根本上讲,要想有效刹住课外补习风,当然需要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改变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切实建立招考分离制度等。如不能将招录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坚定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工作,教育难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和校内放羊、校外厮杀的状况,就会变着花样持续上演。

  然而,教育是一项牵涉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深化教育改革毕竟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也不能坐等变革,理应有所作为。过于焦虑的家长们需要好好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生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总想着赢在起跑线上、拼命地冲刺,效果就好吗?让孩子一直保持着紧张的状态就真能得偿所愿吗?毕竟,我们要的不是一台学习机器,而是一个德智体发展的人。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晚睡对孩子的危害有哪些?如何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下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怎样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