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校级联考】2017-2018年度校级联考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01-31 17:10:41

  本文伊顿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2018年度校级联考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希望能帮到大家。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临近高考要多做题,尽早查缺补漏哦!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及地中海地区的金崇拜源远流长。六千年前埃及人就开始用天然金银合金做装饰品,五千年前两河流域男女开始带金饰,四千五百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尔王朝时代出现了金链.黄金制品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象征。较近,新疆伊犁的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的约四千年前的包金耳环,进一步证实了金器由西向东传播的途径,东亚地区还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黄金制品。夏商两代约一千年,中国境内出土黄金总共仅千克。二里头遗址和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铜器,没有金器,表明金器还不是夏商王朝崇拜的重要对象。美国学者艾玛•邦克解答了中国黄金之谜,认为中原地区的黄金制品是商代开始通过周边民族传播而来的,战国时代才成为财富与放心的象征。

  中国文明是东亚文明圈的。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东亚文明圈通过新疆等草原地带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了间接沟通。小麦、绵羊、黄牛和冶金术等在中国的出现是青铜时代东西方接触的结果。草原的高牧文化也和东亚文明保持互动,这种沟通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形成。商代迎来驯化马牵引的轮辐式战车,周代又学会了骑马放牧和作战。游牧王国相继在欧亚草原涌现,欧亚大陆南北两大经济地带对抗加剧,经济形态的对立和互补也使游牧社会和农耕社会交流更为深入密切。

  黄金作为草原地区储存财富的等价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自青铜时代以来中亚的部族首领或形成了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来象征地位和权势的习俗。2000年,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乌尤克盆地发掘的阿尔赞2号坟冢,埋葬斯基泰夫妇2人,出土金器5700多件,总重20公斤,年代在公元前7世纪。马背民族崇拜太阳神,而能呈现太阳光芒的正是黄金。他们从阿尔泰山获取巨量黄金,打造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通于欧亚草原。草原丝绸之路又称“黄金之路”。

  佩戴黄金饰品的习俗夏商之际从中亚草原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周代中亚草原游牧部落的标志性特征黄金装饰的人身饰品、武器、马具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并在战国晚期融入中原造型艺术中。汉代输入中国的金银器主要有凸瓣纹银器与水波纹银器,这些都是西亚波斯流行的装饰手法。西方的金银器也传入中国,1988年甘肃靖远出土的希腊罗马风格银盘,周围为宙斯十二神,盘中间酒神巴卡斯持杖倚坐在雄狮背上,人物突出醒目。唐代是中国金银器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与当时吸收外来文化有密切关系,不仅有外国的输入品,还有中土仿制品。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窖藏,“胡汉交融”的风格明显,而鎏金浮雕乐人八棱银杯的西方艺术风格异常明确。

  公元初年,古罗马人物老普里尼记载罗马帝国与东方贸易中支付了大量的黄金,丝绸与黄金等价。《管子》:“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先王……以珠玉为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在中国文化中比黄金和丝绸更贵重的是美玉,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崇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色,金崇拜又增加了光彩。因此,中华文明成了复合文明。(摘编自易华《金玉之路与欧亚世界体系之形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在四千年前,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便与作为东亚文明圈的中国文明有了间接的联系。

  B. 中亚草原的部族首领或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来象征地位和权势,这类习俗在夏商之际传入了中国。

  C. 马背民族斯基泰人从阿尔泰山获取巨量黄金,打造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通于欧亚大草原。

  D. 中国唐代的金银器发展迅速,不仅有外国的输入品,还有本土的仿制品,这与当时“胡汉交融”有着密切关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阿敦乔鲁遗址曾经出土了大约四千年前的包金耳环,而东亚地区在同一时期并没有发现黄金制品。

  B. 东西方的接触使小麦、绵羊、黄牛和冶金术在青铜时代传入中国,而华夏文明是草原文化和东亚文明沟通互动的结果。

  C. 在古罗马帝国与东方的贸易中,与丝绸等价的黄金被大量用于支付;而在草原地区它却作为财富的等价物被大量储存。

  D. 《管子》记载:“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这说明黄金在两千年多前已经作为价值的尺度,具有了货币的性质和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金制品经草原丝绸之路由西向东传入中国周边民族地区,战国时代成为财富与放心的象征,华夏金崇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B. 随着游牧王国在欧亚草原涌现,欧亚大陆南北两大经济地带对抗加剧,这成了文明冲撞融合的契机,为文明远播扩展提供了动力。

  C. 李白《行路难》诗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句子,可见在国传统文化中,黄金也曾获得与美玉同等的地位。

  D. “丝绸西输”震动世界,“黄金东来”润物无声,将两者相结合能系统地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欧亚大陆文化的交流历程。

  本文来源学科网试题整理,由伊顿教育小编在此编辑排版发布,供大家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p#副标题#e#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啊,我的父啊

  徐可

  父亲是他76岁生日的前整天走的。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他双目紧闭,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了一般,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晴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过不多时,侄子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地是后者,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那时叫生产队)里的会计。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印象较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副暴君的嘴脸。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

  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刷刷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陪着笑脸。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在他的眼里,这个较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

  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着走呢。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事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我一听后悔莫及!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

  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吓人。那时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脏。”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整天他跟我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现在,我却特别怀念可以叫“父啊”的时光。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么希望一直这么叫下去:父啊!我的父啊!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渲染气氛,继而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

  B. 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照顾不过来,我很少得到娇惯、宠爱,因而和父亲并不很亲,只觉得他高大威严。

  C. 父亲为人懦弱,在外胆小怕事,以致丢职、抄家、遭窃,这些变故严重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在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D. 文章十分注重于细微之处写人,在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一个“脏”字写出了父亲尴尬不忍、不想拖累儿子的复杂心理。

  5. 文章为什么以“父啊,我的父啊”为题目?

  6. 从全文看,作者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p#副标题#e#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8年校级联考语文试题
#p#副标题#e#

  四、文言文阅读

2018年校级联考语文试题

#p#副标题#e#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① 春闺

  [明] 陈子龙②

  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

  【注】①选自《倡和诗馀》中的《湘真阁存稿》。《倡和诗馀》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l647年)暮春的唱和之词。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③惯:照例。

  ④“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写风雨摧落满目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

  B. 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C. “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 “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E. 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朦胧烟雨之中,景象至悲。作者在这里用“胭脂”形容的是雨中落花。

  15. 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案】14. CE 15. ①词的上片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大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情绪。②“只有花难护”,既有对春光逝去的无奈,也能令人感到作者在败亡之际无力回天的沉痛。③“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④“杜鹃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饱含亡国之痛。

  【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C项,“‘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子弟”理解错误,词中“王孙”指思妇心中远游不归的恋人。E项,“用‘胭脂”形容的是雨中落花”说法,“泪染胭脂兩”也可以理解为:绝望的思念,化作无声的眼泪,如雨而下,冲残了脸颊上的胭脂。故选CE。

  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词上阕,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东风”一辞作贬义者,古已有之,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东风恶,欢情薄”,此处只是移用于词人所憎恶的事物罢了。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王朝的系念,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爱国之情,却深刻而又贴切。“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子弟,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可是梦醒之后,依然风雨如磐,落红成阵。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将亡的忧思。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
#p#副标题#e#

  六、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他宁死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态度。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战士严阵以待,士气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答案】 (1). 宁溘死以流亡兮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4). 寄蜉蝣于天地 (5).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溘、鳞、蜉蝣、渺、沧、粟。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有多复杂,但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七、语言文字运用

  2018年校级联考
2018年校级联考
#p#副标题#e#

  八、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重庆某大学2017级新生入学,一女孩前来报到,她的名字叫“黄蒲军校”。因名字霸气,她入学不到三天,便成了校园人物。她告诉记者,爸爸姓黄,妈妈姓蒲,他们都希望女儿参军,所以将姓与期望相结合,给她取了这个名字。

  材料二:2017年9月,西安一家长去派出所顺利地给自己刚满月的孩子上了,登记的名宇叫“王者荣耀”。《王者荣耀》是时下较火的一款手机游戏,注册用户达2亿,日活跃用户5000万。该家长说,孩子的名字就是“冲”这款游戏取的。

  这两个奇葩的名字引发了网友们的围观和热议,你对此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或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的名字我做主

  叮铃铃!上课了,这节课是自习课,呵呵我做为班上的干部我满脸笑嘻嘻的走上讲台对大家大声宣布:“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你们喜欢自己的名字吗?”同学们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讨论的可激烈了!“安静安静,同学们你们自己用一张小一点的纸,写出你们想要的名字,如果你们觉得自己的名字好听就写现在的名字,好开始!

  真的刚刚吵闹的教室,突然变得安静起来,因为太安静了,我都有点不习惯了。好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班上有闹起来了,我就一组一组的去收。我走上讲台说:“我现在说你们写的新名字,说完写那个名字的人就站起来大声说说自己名字的的含义,好不好。”“好”大家陆陆续续的说。

  “龙凤呈祥”我说完这个名字,全班都笑了起来,有人说:“哈哈,你是抽烟的吧,哈哈!!!”你猜谁站起来了,竟然是我们班的乖乖女-李慧琳,真不可思议。“凤凰是世界上较美丽的鸟,所以我的名字要有一个凤字,我希望我可以一切顺利,所以我要有呈祥两个字,当然有凤就有龙呵呵所以我叫龙凤呈祥!”这一句话说出口,不得了,全班真大嘴,“拍手”我大喊一句。啪啪啪······一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单丹单”我绕口的说出来“你结巴了,名字?”一个人说出口“他的名字就叫单丹单。”我不耐烦的说出口。“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竟然是男生,实在想不到。”不知是谁说了这句顺口溜,全班都哈哈大笑。大家看他的理由很简单但是更让你意想不到。“我不想当男生,我想当女生,好了,我说完了。”“拍拍拍拍手”我睁大眼睛说了出来。啪--啪--啪--啪--啪--啪--断断续续的掌声吓得班上的人目不转睛。大家的名字真不得了,有什么豪玛吃、部部高······真是千奇百怪,我都快笑的哭了!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充满了快乐,走出了教室,去操场玩去了。我的名字我做主,我的世界谁也管不着,名字只是一个代号,真正的是大家关心,好了,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如果让我改我的名字我会改:程钟萱。
#p#副标题#e#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多材料作文,从内容上看,两则材料的相同点都与“奇葩姓名”有关,不同点是材料一隐隐流露出对事实的情感倾向,材料二只是客观呈现事实,两则材料基本属于同质的。解读多材料作文试题的方法是“求同存异”。如果材料是同质的,彼此之间有交集,就从它们的相同点立意行文;如果材料之间是对立关系,则采用互补的方法立意行文。本题“两个奇葩名字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和争议”的表述,暗示人们对于“奇葩姓名”态度不同,可能有肯定的,有否定的,当然也不排除中庸的态度。“你怎么看”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是文章立意的关键。对于给孩子起如此另类的名字,无论别人怎么看,不管题目有怎样的情感暗示,那都是别人的观点,是引子,写作者可以不受其影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①我的姓名我做主。人所共知,姓名本身只是人的一個代号,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因此,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违背社会公德和传统道德,不违背公序良俗,想起什么名字就起什么名字,只要自己愿意,别人无权干涉。况且像“王者荣耀”“黄埔军校”这样标新立异的名字,不但能展现个性,便于被人铭记,而且励志,给人以激励,充满正能量,无可厚非;②姓名过于另类,危害不可忽视。如果所起的名字有悖常理,过于奇葩,的确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会被别人讥笑,被视为另类,从而被疏远,被孤立,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如果人们把“奇葩姓名”作为笑料常常挂在嘴边,一见面就是“打王者荣耀”、“玩王者荣耀”,势必让孩子很尴尬,甚至抬不起头,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再次,过于奇葩的名字不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倘若女子都变成“男神”“大哥”,成为女汉子,失去了女性娴熟、柔美的本性,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③合理合法合情,审慎行使姓名权。虽然起名自由,但其中也有的学问,既不能太俗,也不能过于前卫,更不能故意哗众取宠,让人难以接受,给人留下笑柄,也给孩子带来不便和伤害。其实,姓名只是人的代号,用以区别你我他,与人的前途命运毫无关系,本来没有什么讲究。然而现在,有的父母追求高雅情趣,在给孩子起名时给予父母的某种希望,诸如“鹏飞”“骏驰”“娴雅”“诗茵”等,既脱俗大方又不另类怪异令人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取的。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名字也显示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所以起名务必慎重。自尊,当从尊重自己的姓名开始。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学分认定考试(期末)数学(理)试题 下一篇:高中英语基础差该怎么学英语呢?英语基础差的学习方法分享,你get了吗?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