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类作文写作讲评:高考结束学生撕书的行为应该怎么看?附审题和范文参考!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11-04 15:05:03

  现象类的作文写作伊顿教育老师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高考结束后,大部分的学生会将自己的复习资料全部撕掉,从高空扔下,这一现象大家是怎样看待的呢?每年的高考都是在不断的给每一位考生加油鼓劲的过程中进行的,所谓的激励性的教育其实在大家备考的时候可以淋漓尽致的看见。而高考之后,学生们似乎得到了解放一样,疯狂的将自己的书本撕毁,这是一个喜爱学习的表现吗?一个人会将自己心爱的东西这样的撕掉吗?因此这个现象类的作文写作,大家可以采用一些辩驳的方式去写作,具体的下面来看看!

现象类作文写作讲评:高考结束学生撕书的行为应该怎么看?附审题和范文参考!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有的老师说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有的家长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创设了一个情境: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第二句主要陈述情境中的两类人对情境中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综合来看,第一部分中的情境是第二部分观点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中所凸显的观点和看法是审题立意时应该关注的重心。

  2.典型任务的限制。首先,“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这是命题人的写作指令。“反驳”一词限定了考生的思考方向,即要站在反对的立场上,提出反对的理由来进行辩驳;其次,“反驳”的内容为“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即“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或“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再次,任务规定对“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的反驳是二选一,不可同时对其进行反驳;较后,应该注意反驳的方式已经明确为“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不能以其他方式进行。这几点在行文过程中需要都得到合适的、明确的体现,缺一不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中老师和家长的态度是对立的,但其双方的认识都有偏颇:老师只看到了学生的撕书现象,却忽略了其苦读三年的坚持;家长认为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忽略了这是不容忽视的成长问题。所以命题人才要考生选择一方进行批驳。考生绝不可站在一方的观点下批驳另一方。

  4.文体限制。既然规定考生“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进行反驳,文体也就被限定为议论文,而且是驳论文。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总体来看,作文材料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老师和家长的角度聚焦“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这个事件,这就为考生立意提供了两个大的切入角度;同时在老师这个大角度之下还有多个选择:可反驳“很遗憾”,可反驳“很痛心”,或者对二者同时进行反驳等;在家长这个大角度下也有几个选择:可反驳“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可反驳“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对二者同时进行反驳等;所以,二者合理叠加之后立意角度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大,而且其中任意一个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这就可使立意角度的开放性达到较大化,让学生的写作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考生反驳的理由是见仁见智的。只要不违背主流价值观,能自圆其说就行。

  3.论证选择的开放性。材料所提供的情境都是考生熟悉并完全能理解的,能够无障碍地引发共鸣,可以触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相类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进行选材论证,只要与所选立意相关都可以入文,通过合理剪裁,为我所用。

  4.写作者的身份是自由的。可以站在考生的角度反驳,可以是老师反驳老师,也可以是家长反驳家长,也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反驳……

  【解题】

  本次命题是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学生需要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指向来立意行文,就事论事,合理类比和联想,完成任务指令。

  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明晰材料的内涵是关键,把握住任务指令引导的方向,是准确审题立意、顺畅构思行文的保障。综合来看,本次作文隐形聚焦了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批判与发现”这一问题,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学会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考量,考查考生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水平。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引导考生去反思正在经历或即将结束的高中生活,其意义并不是要真正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促使考生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应该是本题的应有之义。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反驳教师方面:

  ①三年苦读可嘉,撕书宣泄不必纠结。

  ②纠结“撕书”问题,不如反思教育症结。

  2.反驳家长方面:

  ①“撕书”不可取,成长无小事。

  ②书是奋斗的见证者和陪伴者,理当珍惜。

  ③ 高考不是解放,怎可撕书反抗?

  ④宣泄压力,有更积极的方式。

  偏题立意:

  1.轻轻地我走了,不留一片纸屑。(不区分教师和家长的观点,将其混为一谈)

  2.爱校之深,“撕书”之切。(将教师和家长的观点混为一谈;忽视“反驳”的任务,泛泛而谈,不能有的放矢)

  ……

  【范文展示】

  撕书不可取,表达要克制

 

  ——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

  你们好!

  十年寒窗,高中三年,龙门一跃天地宽,首先预祝孩子们都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可是面对每年高考结束的校园撕书行为,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看来,家长对撕书的行为没有正确对待,缺乏深度思考。

  平心而论,对于高考后的学生而言,撕书行为能暂时缓解考后的压力和郁闷,但其消极影响却更为明显,也深刻反映出学生不能理性对待高考的压力,不能采取克制的方式来进行心理疏导的状况,更为他们没有保留高中时期学习奋斗的成长足迹和宝贵见证而感到遗憾。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和试卷本身没有错,而同学们却认为是书本和试卷给他们造成了压力,选择撕书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正像工人运动发展,初期的工人认为是机器剥削了他们从而砸坏机器一样,是一种自发的情绪反应,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因此,高考后的撕书行为,只是学生们自发的、盲目的发泄心理压力的行为,只是从众心理的随波逐流,没有上升到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深度反思。

  古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今有高中校园的撕书发泄,同学们在人生的战场上还没开始真正地拼博和奋斗,却已缴械投降,自毁长城!因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学习道路上冲锋陷阵的装备,更是“攻城略地”“上阵杀敌”的武器。而同学们却不假思索地盲从,更有部分家长在后面推波助澜,其举止何其陋也!

  那些书本,那些试卷,每一页,每一行,都凝结着我们奋斗的心血和汗水,都烙印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做一个有心人,在高考之后,把这些书籍和试卷细致地分类保留起来,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再次遇到挫折和压力,感觉过不下去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场景、想起老师同学、想起曾经的奋斗和青春,瞬间便会满血复活,一切压力和挫折。人生之旅漫长而美好,青春时期奋斗的见证理应得到保留,给自己的成长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要坚决对撕书行为说不!撕书行为撕掉的不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理性反思的思维品质。它还是缺少坚韧、忍耐和克制等品格的表现,不仅会助长同学们的任性破坏行为,更会养成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我们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撕书行为不可取,表达情感要克制。

  学生:xxx

  xx年x月x日

  【变式训练】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惜字亭是古代用于焚化字纸的建筑,也被称为“敬字亭”“敬圣亭”“惜字宫”“喜佛塔”等。古时,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敬惜它们就是积累功德,因此,字纸不得随意丢弃,而需要集中回收后送往惜字亭内以火焚毁,否则就是大不敬。普通老百姓都有随手捡拾字纸的习俗,还有乡贤手持篾筐,上书“敬惜字纸”四字,走乡串户,收集字纸,郑重焚烧。

  (2)中国青年网2016年06月02日报道,高考前,山东省菏泽郓城一中高考生在教学楼上将试卷和书页撒下,以缓解高考压力,教学楼下的空地被撒下的试卷和书页覆盖,场面相当震撼,犹如下雪。

  读了上面的两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高三学生考试不会的题老师一讲就觉得简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下一篇:高中学生第一次月考第一,学习压力太大要不要给他换学校?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