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学文言文比较讲究的方法有哪些?朗诵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9-25 17:03:09

  语文是一个语言类的学科,因此有声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文言文的学习通常是一个难点,很多的同学在学习文言的时候往往会不清楚文章的大意,并且其中包含的一些虚词或者实词的意思也不是很好的理解,其实学习文言文也可以通过朗读来进行文言释义的理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述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怎样通过朗诵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一起来看看!

学习中学文言文比较讲究的方法有哪些?朗诵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中学文言文教学长期徘徊在“言”与“文”之间,或“言之无文”,或“文游离于言”,“言”与“文”孤立而相隔。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包含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学习文言文,要因言释文,因文悟言,在言与文的共生相融中,体认作者的言志载道。

  文言文教学从文言进入文章、文学、文化,再回到文言,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领略到文章的价值、文学的风采、文化的内涵,才能突出“文言”这一独特语体形式的魅力。文言文教学在重视文言实词“炼字”外,还要打开“虚字”这一扇门,走进文言文教学的万水千山。

  一、吟“虚”讽诵,因声求气

  学习文言文要从诵读入手,清代桐城派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语言的音节美,“气”是指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形成的气势的抑扬徐疾顿挫。简言之,“因声求气”就是要通过讽诵文言文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清代学者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文言文教学就可以借虚词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讽其音,观其文,因声求气,体会作者的情思和神气,从而进入艺术审美的享受。

  如教学蒲松龄的《狼》,体会屠户“投以骨”却无法摆脱两狼“缀行”的窘境时的心情,笔者就借助讽诵虚字,因声求气,教学片段如下:

  师:屠户一次次向狼投骨头,直到骨头扔完,但是“两狼之并驱如故”。此时,屠户会有怎样的心情?哪个字可见?

  生1:“屠惧,投以骨”中的“惧”直接写出了屠户内心的恐惧。

  生2:“骨已尽矣”中的“尽”说明了屠户内心的紧张不安。

  生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而”暗示了屠户投骨计策无法奏效的失望。

  师:你的发现与众不同。读出“而”中蕴含的语气和神气,才能读好这个句子。我们来合作朗读上下文。

  师:“骨已尽矣。”(语速急促,“矣”读得短促)

  生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语速急速,“而”进行了重音重读)

  师:谁来评价刚才同学的朗读?

  生4:面对两狼紧追不舍的困境,屠户内心很急,所以要读得急速;但重读“而”似乎不合适。

  生5:我认为“而”应该轻读,因为屠户投出的是骨头,也是希望,骨头投完,希望渺茫,内心从“希望”变为“失望”甚至“绝望”,轻读“而”能够表现屠户此时无望而沉重的心情。

  师:感谢你精彩的分析和评价,你来朗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生5朗读)

  师:哪位同学给老师的朗读提提建议?

  生6:老师朗读的语速没有问题,可是我觉得句末的语气词“矣”的朗读太短促了。

  师:这个“矣”,是延长读好,还是短促读合适?请大家比较着读一读。(众生自由朗读)

  生7:延长读好,“骨已尽矣⌒”,延长“矣”,读出屠户内心的惊慌失措。

  生8:“骨已尽矣⌒”。我也觉得朗读“矣”要有延长,读出拖音,读出屠户内心满满的恐慌和无望。

  讽诵虚词“而”和“矣”的过程,就是感受虚词气脉和情调的过程,也是实现言文相融的过程。所谓“虚词通其气”,讽咏虚词能释放含而不露的情感。即使是同一虚词,文言的情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面对阴雨和晴明之景,发出了不同的感慨“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同是虚词“者矣”,讽诵时却截然不同,前者哀婉低沉,后者明快奔放。所以在讽诵文言虚词时“如果在应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顿,应该奔放的地方没有奔放,应该分高低的声调没有高低变化,那么文章只是文章,读者还是读者”。

  二、循“虚”渐进,贯通文气

  文言虚词是相对实词来说的,它无法单独成为句法成分,而主要附着于实词之上起到特定的语法意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等。文言文教学往往只关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却错失了它在贯通文气、理顺文脉上的功能。

  例如《大道之行也》一文,论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后描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较后总结强调大同社会是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教学中只要遵循体现文脉的两处虚词“故”“是故”,就能顺着作者的思路,进入文本结构,文本的“丘壑”将了然于胸。文章先由“故”引出大同社会的具体表现,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强者,在这样的社会里都可以找到归属感,都能幸福、有尊严地生活;在这样的理想社会,社会关爱每个人,每个人又爱护这个社会,彼此和谐地存在。再用“是故”一词,进而描述大同社会不复出现现实生活中诸如奸邪之谋、盗窃、造反、害人等黑暗现象,“是故”承上启下,既有再次对大同社会美好的展望,也顺理成章为“大同”社会作结。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构建大同社会的先决条件。教学中抓住了文言虚词“故”与“是故”,就能顺文脉而下,揽文本之妙,察作者之意,体作者之情。

  所谓文脉,是文章的行文脉络和线索,亦称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较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文言文教学只有找寻到文章的脉络走向,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深入到文本中去,才有可能抓住文本的,领悟文本的结构之美、精妙之处。

  由此,《虽有嘉肴》的教学,我们也可以紧紧握住两处虚词“是故”“故”的缰绳,顺应文本的脉络,凸显文本的结构特征。教学中抓住了“是故”与“故”这两处结论性的语言标志,便牵住了文章的结构总绳,阅读时可以顺势而下,避开议论文抽象的术语,自然得出文章讨论“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文”的视野下关注文言虚词,诵读玩味,读出意脉,理顺文脉,才有可能把握文言虚词在贯通文气方面的作用。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文言文
上一篇:作文素材积累-关于“坚守传统与顺应潮流的职业追求”的作文写作指导!附范文及点评! 下一篇:如何理解《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