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关于“传统文化”与“民族魂”的作文写作立意指导!附范文点评!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8-30 19:20:51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魂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这虽然是两个话题,不过两者之间是有的联系的。并且传统文化是大力提倡和发扬继承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是一种趋势。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如何写作呢?这个话题比较大,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就其一个方面进行立意和解说,这样由点及面,就会更加有层次的展开。并且也能体现很多的写作的技巧,使文章更具丰富性。下面我们就来实地的练习一下,看看这个话题如何写作。

作文素材|关于“传统文化”与“民族魂”的作文写作立意指导!附范文点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传,《说文》:“傳:傅,遽也。从人,專聲”。这是说,传,以驿站转递文书。字形采用“人”作形旁,采用“專(专)”作声旁。

  材料二 《经典咏流传》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通过经典传唱人的演绎,以及现场经典鉴赏团的解读,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比如在第1集,一首沉寂了300多年的清代小诗《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一夜爆红。仅在微信客户端就引发了3000万阅读量。

  材料三 意大利服装品牌杜嘉班纳(D&G)宣传短片《起筷吃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筷子与意大利经典饮食披萨相结合,模特的夸张表情和不恰当的文字表达,被网友质疑存在歧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嫌疑。其设计师及联合创始人之一又曝出一系列辱华言论,之后迎接杜嘉班纳的是质疑和抵制,时装秀被正式取消。

  微信“文化传承”公众号开展征文活动,请你参加:综合这几则材料生发立意,表达自己的思考或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任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信息意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审美情趣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题目较后的指示性语言,要求为微信“文化传承”公众号写征文,考生要围绕“文化传承”进行写作,并深入思考三则材料间的内在关联,脱离“文化传承”的内容都会被视为跑题。

  2.立意限制。题目明确要求考生“综合这几则材料生发立意“”表达自己的思考或体验”,若将立意局限在材料一解释”传“抑或立足材料二解释文化传承的方式,或者仅谈要重视传统文化,就都不、不深刻,而较好是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立意。

  3.价值取向限制。材料三中,借用《起筷吃饭》的反例,告诉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不能轻易亵渎;材料二中用了《苔》的例子,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就是要传承、创新,考生审题时要注意这一价值取向。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材料讲解了“传”的内涵,然后结合《经典咏流传》节目,说明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当然这里传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咏唱”,加之文化具有多面性,就更拓宽了考生的写作视野,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这两个层面中任意各选一个方向,组织作文即可。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题目主题为“文化传承”,只要是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有关的内容都可作为“传承”的对象;另外,传承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写作者提供了多层写作的角度。这就给考生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

  3.文体是自由的。题目要求“表达自己的思考或体验”,若偏重“思考”应写议论文,考生可以针对材料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若偏重“体验”则可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解题】

  本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包含材料和任务指令两大部分。

  有两大特点:

  一、三则材料整体呈现出一个指向,就是“传承文化”,这一点降低了审题难度;

  二、三则材料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先讲了“传”的含义,然后讲了“传”的方式及“不传”的危害,行文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去分解分论点,降低了考生的思维难度。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引导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思想认识,加深对“文化传承”这一概念的理解,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要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

  2.尊重文化,传承文化。

  3.做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背叛者。

  4.在创造中传承文化。

  偏题立意:

  1.文明在交流中互鉴,文化在碰撞中发展。(偏题,只考虑到文化的交流借鉴,而没有参透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2.将中国文化传播域外。(偏题,仅与文化的“传”擦边,毫无“承”之意)

  3.没有了文化传承,中国将要亡国灭种。(偏题,观点偏激)

  【下水文】

  传我文化,铸我国魂

  《说文》有言:“传”,遽也,从人,专声。取驿站传递文书之意。由此传(zhuàn)便有了传(chuán)之音,它不仅有向四方传递之意,也有上代交给下代的内涵。我们要从先人手中接过文化的明珠,让中华文化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其光华铸就国魂。

  希特勒曾说:“要灭掉一个民族,先灭掉他的文化。”我们应把中华传统文化传给后人,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它就像一根细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穿起来,它也是每一个华人共有的中国心。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一样中断,是因为中华文化所铸就的中华之气魄,即使在近代丧权辱国的凄风惨雨之下,仍有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也有林则徐“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声;还有谭嗣同“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义;更有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告白。这是值得传承的中华文化,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中华文化,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中华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而我们担当着民族复兴梦的重任,不更应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书写中国之华章吗?

  莫言说:“文学是一个人的滋养品,文学是人类发展中留下并不断丰富的重要东西之一。一个人若没有文学的积累,他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的野蛮人。我们的文学,风骚并举,骈赋大行,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我们要传承的文学精髓。”郑渊洁有言:“品质有标准答案,是民族的幸事。”而我们的民族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也正是我们要传承的传统美德。

  文化丢了,信仰丢了,那么社会的根、民族基本的善恶标准就丢了。因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人文精神。

  基于此,我们对中华文化尤其是其精髓,不仅要给予尊重,更要从多个层面去传承。

  然传承绝不能像杜嘉班纳的《起筷吃饭》,肆意地侮辱其他和民族的文化,而是要吸收、创新、交流、借鉴。一如新兴的国之动漫电影,并非照相式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找到与观众的共鸣点,赋予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我们深层次的精神诉求,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扛起传承、弘扬文化的大旗,铸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魂”。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作文素材
上一篇:初中学生成绩到了高中却下滑的原因有哪些?该怎样来提升高中的成绩? 下一篇:高三学生首轮复习需要规避哪些雷区?一轮复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